暂且抛开“打球不是为了国家”这个道德评判,至少我们必须承认李娜(微博)是一个诚实的人,不是每一个运动员———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中国的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想起二月在深圳的联合会杯比赛时还与中国记者“斗气”、浑身裹上尖刺的李娜,走出国门、在国外的巡回赛场上用英文回答外媒各种问题的中国一姐,往往展现出更鲜活的脾性。 但是道德总免不了被评判。“打球不是为了国家”到底能否被接受?李娜最初是靠“国家”培养、从体制中走出,现在翻脸不认“国”是否妥当?虽然单飞之后,李娜的奖金仍有一部分要上交网管中心,但运动员的国家荣誉感只是银货两讫的交易?
李娜不想成为德约科维奇,这一点我们早就看得出来。她没有在法网夺冠后披上国旗绕场,她也不希望她的海报贴满北京城的橱窗,就像贝尔格莱德的市民对德约所做的那样。她一再表示过对于成为“国家英雄”的无奈,直至昨天,她终于诚(微博)实而勇敢地说出,“我只想打好网球。”
这是一个自由选择的年代,李娜可以选择背负“国家英雄”的盛名,承载“民族骄傲”的重任,她也可以选择成全“小我”,只着眼个人的追求。虽然我仍然认为,这两者之间并非要划上完全对立的界线。职业球员本质是利用运动为自己挣钱,但胜利、尤其是世界级比赛中的胜利,也总能激起有关国家、民族荣誉的情绪。“让运动回归运动的本质”是美好的愿望,但运动不可能只是纯粹的运动,她可以抚平战争创伤,她可以弥合种族矛盾,她可以团结国家精神…… 但既然李娜已经表态,球迷也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你可以选择只欣赏李娜的球技继续支持李娜,而不是因为她是一名中国球员;你也可以因为她的过度诚实而鄙视痛恨她,就像她自己不在乎的那样。其实李娜这一番话带给我们的真正反思,也许是让国人、媒体可以自问:一直以来是不是我们太过一厢情愿地赋予了太多人“国家英雄”的称号或者压力?
体育不能完全回归到纯粹的体育,但体育也不必承载过多体育之外的东西。尤其在现在的中国,在我们迫不及待地贴上“大国”标签,而又没有足够的“大牌”体育明星供瞻仰的时候,任何一个国际体育赛场上成功的中国面孔、甚至华人面孔,都不可避免地成为过度膜拜的偶像和精神寄托。精明如姚明,可以善加利用将其转化成商业价值;乐观如刘翔,可以一笑置之;直爽如李娜,弃之如敝屐;内向如林书豪(微博),避之不及…… 南都记者 窦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