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微博)》
专职体育评论员
舒桂林
中国足球踢球的本事江河日下,花钱的本事却与日俱增。据统计,16支中超(微博)球队,竟然有12支要出国拉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一支球队浩浩荡荡三四十人,短的要在国外待十几天,长的要待一个月,花费可想而知。有人算了一下,12支队伍总开支将超过3000万元。
为了备战新赛季,强化训练是必须的。从前,大家一窝蜂地扎向昆明海埂——那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训练基地,不去不行,不去就不给上岗证(体能测试);后来政策渐渐放宽,到海南或广东冬训成了一股热潮;再后来,中超开始扎堆儿出国拉练……从指令性消费到自主性消费,从海埂走向海外,进步无疑是有的,然而,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轨迹?
仔细观察12支出国拉练的球队,背后的“金主”大抵可分为两类:一是国企巨无霸,如中信国安(微博),如山东鲁能(微博);二是“房老板”,如恒大(微博),如绿城,如建业,如亚泰……与其说是中国足球越来越有钱了,不如说是豢养中国足球的“金主”们越来越有钱了。这一类“金主”,是依托什么发家致富、做强做大的,想必人们心知肚明。赚起钱来易如反掌,花起钱来如流水,大概也在情理之中。
这就决定了挥金如土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多数人只能眼巴巴地流口水。事实上,中国足球也不乏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平民球队,没有有权有势的“金主”关照,连球员的工资都只能打白条,他们能有底气到国外潇洒走一回吗?
从本质上讲,中国足球早已进入“拼爹”的时代,或者说,中国足球一直就属于“拼爹足球”。有个好爸爸,比什么都重要。哪怕是靠了一个干爸爸,好歹也能变成郭美美。
话又说回来,赴国外拉练,能起多大作用?有圈内人说得再明白不过,这不过是一种变相的福利而已,主要把大家拉到国外去散散心。这就对了,怪不得都奔着欧洲、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好地方去,“拉”起来那叫一个痛快。
有钱嘛,安排大家去国外玩一趟,按说不过分,最不能理解的是,偏偏要打着“拉练”的旗号——传说中的掩耳盗铃,其实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