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冬季青年奥运会将于22日落下大幕,这一青少年的体育盛宴随即将进入“南京时间”。因斯布鲁克用10天的时间再次向人们证明,虽说青奥会是“奥”字头的大赛,但并不需要一流的场馆条件,不需要巨大的财力人力,只需别具特色的创新和快乐至上的氛围便可以点燃青年人的激情,毕竟青奥会就是一个世界青年的大派对。
两年后,在中国古都南京,第二届夏季青奥会将呈现怎样的面貌?或许从因斯布鲁克冬季青奥会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模板。
将低成本进行到底
首届新加坡夏季青奥会的花费约为19亿人民币,首届冬季青奥会的花费据组委会透露仅为8.2亿人民币。与传统的奥运会相比,青奥会要将低成本进行到底。
然而便宜并不等于不精彩,因斯布鲁克组委会CEO彼得·拜尔说,他们要用很少的钱办更有价值的事。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因斯布鲁克在节俭方面做到了极致。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忘最大限度地挖掘前两次举办冬奥会留下的遗产。
开幕式上,没有华丽的舞台,但却用备受青年推崇的社区网络对话形式,将因斯布鲁克的冬奥情节巧妙串联起来。比赛场馆方面,真正意义上的新建场馆几乎没有,全部沿用36年前冬奥会的场馆。青奥村虽是新建的,但这11栋小楼赛后将成为类似于廉租房性质的公寓。组委会也以身作则,将有薪水的员工控制在100人左右,办公也全都骑自行车。
对此,前来因斯布鲁克观摩的南京青奥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刘以安深有感触。他认为,与新加坡相比,因斯布鲁克更加节俭,而南京也要继续这种简约的形式。
南京在2005年举办了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并能惠及社区居民,让人们分享青奥遗产,将成为南京在接下来两年需要关注的问题。
竞赛新形式 奥运新探索
青奥比赛选手在14-18岁之间,没有大牌明星,竞争水平远不及成年人比赛,但是在本届赛事中,观众几乎场场爆满,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这固然要得益于当地被阿尔卑斯山滋养的浓厚冰雪运动文化,但更要得益于国际奥委会和组委会的精心筹划。
冬季青奥会针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特点,在竞赛形式上进行了许多创新,让比赛的“游戏味儿”更浓。一些新的竞赛形式,诸如冰球个人技巧挑战赛、冰壶男女混合赛,不仅为选手带来了不一样的参赛感受,也为观众提供了不一样的观赛体验。
赛事创新已经成为青奥会的一大亮点。首届夏季青奥会时的篮球“三对三”和游泳男女混合接力等比赛,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我们需要给奥运项目注入活力,我们需要根据年轻人的喜好来设置奥运项目,而不是故步自封。(青奥会的创新)可能会被运用到未来的奥运会中。”“南京版”青奥将在竞赛形式上有何创新,十分值得期待。
项目设置最终要取决于国际奥委会,而为了让比赛更吸引人,南京青奥组委会还需做很多功课。本届赛事之所以气氛热烈,一大原因就是因斯布鲁克的场馆都不算大,像冰球、花滑的场馆分别只能容纳不到2000人。小有小的好处,每到比赛时候,场馆总能坐得满满当当。可是南京的场馆大都容量较大,如何吸引更多观众,将大家融入娱乐的氛围,将成为一道难题。
文教创新 惠及大众
青奥会并非只是由青少年参加的青年奥运会,文化和教育活动也是它的重头戏。本届赛事共设置了6种形式的20多项文教活动。首届夏季青奥会的文教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不可否认,由于没有经验,一些活动略显幼稚,小选手从中真正学到的东西并不多。
因斯布鲁克组委会吸取了教训,把文教活动设计得更具针对性。在媒体实验室,小选手向资深电视记者学习了如何接受采访;在烹饪课堂,小选手学到了如何做出香嫩可口的牛排;在青奥村节能比拼中,小选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节电节水的习惯。
从中受益的不仅仅是运动员,还包括普通的青少年。在世界文化村中,来自当地小学的学生们在展台内向人们介绍全部参赛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展厅讲解员,已经为这次活动准备了近一年的14岁小女孩克里斯说,她已经成为了“中国通”。此外,本次文教活动还向公众开放,当地的小孩子也可以参与其中,尽情享受青奥带来的乐趣。
有了前两次的模板,南京还需在文教活动上颇费些心思。因为是否能把文教活动变成运动员的节日、青年的节日,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青奥会的影响力。
新华社记者 姬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