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文化报:中国冬季体育的三个追问

http://sports.sina.com.cn  2012年01月15日15:58  新文化报

  冬运观察

  历时10天的第十二届全国冬季运动会13日落下大幕,吹响了备战2014年冬奥会的“集结号”。人们在为方兴未艾的中国冬季体育喝彩的同时,也不禁发出了三个追问。

  一问 “冷”项目如何“热”起来?

  “中国的‘北冰’不仅在‘南展’,也在‘西扩’。”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主任赵英刚在赛会期间说。受历史、地域等诸多条件影响,中国冰雪项目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竞技水平和受关注程度都已有了很大的提高。

  冬季项目多年来被称为“冷”项目,这种“冷”不仅体现在专业选手数量上,也体现在观众人数上。在全球影响广泛的北美四大职业体育联盟,为何只有NBA在中国市场火热?为何NHL(北美冰球职业联盟)在中国乏人关注,甚至在吉、黑两省都鲜有“粉丝”?没有电视转播固然是一大原因,但转播的前提是市场关注度。不可否认,随着中国冬奥赛场战绩的逐届攀升,观众数目也随之递增,但总体上还是没“热”起来。

  球迷孙琮告诉记者:“NBA球迷有汉堡吃,中超球迷能抽彩票中彩电,冬季比赛观众有什么?除了周洋、庞清/佟健等少数明星外,我们普通百姓熟知的运动员没有几个。冬季项目的‘冷’在于没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

  二问 冬运咋引领冬季全民健身?

  在国内冰雪资源相对发达的东北三省,“闯关东”的后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猫冬”为主,冬季体育项目大多为抽冰猴、打出溜滑、拉爬犁等民间娱乐,这与专业比赛关系甚少。

  “1996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亚冬会,在中国冬季体育的发展中是一个分水岭。”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大众滑雪部部长高学东告诉记者,在1996年亚冬会之前,冬季体育比赛很少与老百姓的生活产生契合点,即便滑雪也是少数人专属的所谓“贵族运动”;滑冰除了“打出溜滑”外,就是在室外浇水冻冰,让百姓简单地滑来滑去。但那一年的亚冬会使相当一部分百姓对冬季体育产生了兴趣,群众的需求与具有前瞻视角的商家一拍即合,冬季体育开启了普及之旅。但真正以持续方式参与冬季奥林匹克项目的人依然是少数。

  三问 体育如何成就“德体双馨”?

  有专家指出,在奥林匹克的诞生地古希腊,斯巴达出金牌,雅典出思想。经过历史的变迁,少有人记得斯巴达到底拿过多少枚金牌,但人们却记住了雅典的思想。

  本届冬运会在奉献层出不穷的精彩比赛之余,也贯穿着诸多热议话题,“金牌指挥棒”忽略的体育道德建设问题再次浮出水面,男子短道速滑的一场比赛受到媒体、观众和网友的质疑,未能参赛的王濛、周洋两位冬奥会冠军也成为赛会热议的话题。此外,2011年发生的一系列负面事件及对本届冬运会的舆论波及,也令竞技体育如何成就“德体双馨”的疑问应时而生。业内人士指出,现行体制下对金牌趋之若鹜而忽略内在修为,是中国体育工作凸显的盲区,而中国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体育道德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易事。

  吉林省体育局局长宋继新说:“体育是教育的分支,既要夺标也要育人,‘体教合一’是中国体育工作未来发展之必然趋势。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开始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中国不仅需要能夺标的奥运冠军,更需要‘德体双馨’的奥运冠军。”

  据新华社

分享到:

相关专题:第12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