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华日报:奥运不应“一将功成万骨枯”

http://sports.sina.com.cn  2012年01月13日11:52  新华日报

  2012,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年,也是四年一回的奥运年,伦敦奥运会和金牌自然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和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对于中国运动员来说,无疑又到了“压力山大”的时候。

  韩国花样滑冰名将金妍儿的经历和一番话,对于一向将奥运会视同“豪赌”的我们来说,或许会有一些启发。

  作为首届冬季青奥会大使,温哥华冬奥会花滑女单冠军金妍儿日前号召首届冬季青奥会参赛选手,“要在比赛期间多交朋友、好好玩儿,别为比赛承受太多压力。”不到22岁的金妍儿现在是集冬奥会、世锦赛、大奖赛总决赛冠军于一身的大满贯得主,但谈到自己,金妍儿说,在夺得温哥华冬奥会冠军之前,她曾认为奥运金牌将改变她的一生,但当她真的夺得金牌后,却并没这样的感受。“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奥运会夺冠之后人生并无太大变化。”

  相比金妍儿的“轻松写意”,中国运动员对待胜负的态度就沉重得多。毕竟,如果获得一块奥运金牌,即便不包括商业广告收益在内,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现金奖励加起来不会少于百万元,加上随之而来的体制内的各种回报,比如奥运冠军退役后在体制内能享受一定行政级别,绝对会让其他国家的奥运冠军“无地自容”。难怪有人说“拿到一枚奥运金牌可以少奋斗20年”!即使是美、英、日、俄等发达国家,国家对奥运冠军的奖励,相比我们的重奖,再参照他们的国民收入水平,绝对比我们“逊色”很多。

  当然,金妍儿说“人生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关键在于自身的良好心态以及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奥运夺金后其实什么都没变,我甚至感到了空虚。冬奥会后我一度失去了目标,因为我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后来我逐渐调整过来,现在我觉得比赛已经不是为裁判或者为结果,而是为了那些支持我的观众”。

  没有人否认,奥运会是个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绝佳良机,因此没有哪个国家真的一点都不重视奥运会。但我们的“奥运战略”高度,某种程度上已经远远超出了体育范畴……让人不免要问,“重视”奥运是否要以牺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作为代价?

  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体育被赋予“振奋民族精神”的特殊功能,所以才会有1981年中国男排逆转战胜韩国队获得世界杯参赛资格后,北大学子欢呼雀跃涌上街头,游行中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中国女排(微博)勇夺五连冠,“女排精神”更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堪称改革开放初期的最强音。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射落首金”,栾菊杰的“扬眉剑出鞘”……诸多历史瞬间一一被定格,成为国人心中永恒的记忆,体育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意义。

  但时代在变,金牌的价值和意义在变。除了金牌和更快更高更强,奥运还有很多丰富内涵,比如重在参与、友谊、团结、公平,比如促进人的发展以及教育人等。金牌不是奥运的全部。要想从体育大国成功走向体育强国,体育也需要像我们的经济和社会一样转型升级,我们的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走出金牌至上的体育价值观。

  什么时候,我们的奥运金牌得主也像金妍儿一样,多一些“夺得奥运金牌后人生并无太大变化”的淡定,少一些“拿到奥运金牌就能少奋斗20年”的功利,我们才能说,我们真正做到了“重在参与”。参加奥运会的每个优秀运动员都是一本精彩的书,除了金牌,我们更应该关心比赛背后许多动人的故事。

  高 伟

分享到:

相关专题:伦敦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专题 

更多关于 奥运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