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运动员上官鹏飞的死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不少人对搏击运动提出质疑,一些搏击赛事因此被取消或延后。
近年来,包括散打在内的职业搏击火爆起来。为了增加比赛的激烈程度和刺激性,大多数参赛运动员不戴除拳套、护裆外的护具,而且有些赛事还延长比赛时间、增加局数,并放开对膝法攻击的限制,这给运动员的安全带来隐患。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上官鹏飞用生命换来的教训提醒我们,运动员的生命安全乃头等大事。运动项目的推广、普及和商业运作固然重要,但是绝不能为了增加比赛的观赏性和精彩程度而拿运动员的生命当赌注。
搏击是一项高危险性的运动,但未必是危险程度最高的运动项目。马拉松或赛马有时候比搏击更加“要命”。纵观每年的马拉松赛事,总难避免猝死的悲剧发生。赛马比赛,意外堕马的惨剧也时有发生。就连足球赛场,也常有意外死亡事件发生。上官鹏飞的事件发生后,搏击高手杨建平就曾在微博上表示,从2000年取消护具开始,11年来,国内每年的搏击赛事有200-300场,但只出现了这一个意外。昨天的新闻通气会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也表示,上官鹏飞是武术散打界30多年来发生的首例赛场死亡事件,“纯属偶然”。
事实上,只要有足够的安全措施和周全的保障计划,给搏击运动戴上“护具”,这种看似危险的赛事仍然可以比较安全地运行。
这里说的“护具”,不仅仅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穿戴的防护用具,更包括一整套完备的保障计划。
首先是赛前体检。在日本、美国等地,对于散打比赛选手的体检非常细致,需要抽血验尿检查眼睛,检查项目多达十几项。但是在国内,赛前检查基本上只是做一下脑电图、心电图以及称重而已。
在上官鹏飞事件中,人们质疑最多的是他是否具有参赛资格。有圈内人士透露,上官鹏飞在最近几个月的比赛中曾被KO (以击倒对手而判定获胜)过,脑部极可能有旧伤。按照国际标准,他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参赛资格。武管中心昨天对此予以否认,但事实上,很少有赛事组织者深究参赛者近期是否被KO过,这一点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其次是现场的医疗保障问题。武管中心重申上官鹏飞在倒地后得到了最及时的医疗救助。但问题是光“迅速”是不够的,“专业”才是关键因素。在国外赛场,参加现场救援的医生必须具有专门的搏击赛事医生执照,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施救,在最短时间内挽救运动员的生命。
第三是运动员的意外伤害保险问题。从武管中心披露的信息来看,国内商业比赛的运动员伤残保险并没有与国际接轨,距离充分和完善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尽管武管中心相关领导表示,上官鹏飞的善后工作会让家属满意,可这显然无法从普遍意义上解决参赛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上官鹏飞的死是一个悲剧,同样也是一个警示。人命关天,我们绝不能轻易拿偶然当借口。作为武术散打项目的管理者,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责任重大。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所制定规则尺度的宽严松紧以及现场裁判对于局面的掌控是否得当,很可能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人身安全。武管中心有责任尽他们最大的努力,从规则设计、裁判掌控、赛前体检等各方面,排除可能存在的哪怕一丁点“隐患”,让搏击运动在保持精彩魅力的同时,确保每一位参赛者的安全。 龚洁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