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颜强:2012 逃离伦敦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12月08日11:54  FT中文网

  奥运会是窗口,是机会,是人类社会最大的集会。这些对奥运会的观察和定义都没错,但和世间万物一样,概括性的定义,总会有一些偏差和漏洞。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未必真正存在。

  例如每届奥运会到来前,主办城市总会兴致勃勃地期待一个疯狂的旅游旺季,主办城市至少期望在旅游接待餐饮等方面,赚个盆满钵满。可是根据欧洲旅行社联合会(ETOA,European Tour Operators Association)——一个覆盖全欧洲的旅行社行会的统计,过去20年的夏季奥运会,不但没有给任何主办城市带来历史性旅游旺季,反倒在奥运年出现了规律性的旅游低谷。这和我们已经形成的“奥运经济”概念大相径庭。

  ETOA对北京2008的统计结果也是如此。该组织称,北京奥运会当年8月的酒店订房率,较2007年8月下降了39%!这和我们从国内获悉的数据大有出入。倘若ETOA对北京分析有误的话,他们对于巴塞罗那1992,亚特兰大1996,悉尼2000,雅典2004几届奥运会的统计结果,却是和官方数据相对吻合的,虽然官方数据总会显得更加喜庆一些。

  这一组数据当中,不仅涵盖奥运会主办的当年当月,对奥运之前和之后的几个月,也有着详尽分析,得出的结果是,自巴塞罗那1992以来,奥运月前后都普遍存在酒店订房及旅游人口下降的迹象。这有些不可思议,因为我们被告知的是,每届奥运会主办城市都将迎来50万到100万的新增游客。可是ETOA的数据,是这般的冷酷无情。

  在惯性思维逻辑之下,伦敦的旅游休闲行业对2012年的7月和8月充满了不可抑制的乐观。“You Are Invited”这样的口号被打出,广邀天下客。2005年申办成功后,英国支持申奥的政客们也在不断列举奥运会给伦敦带来的各种好处。ETOA的数据分析,算是给伦敦、给各个曾经和未来的奥运主办城市,一次冰冷的警告。

  为什么奥运会不再形成旅游刺激,反倒在压抑旅游热情?从旅游人口分析,奥运会期间主办城市暴涨的物价,和可能出现的人满为患,都让大部分潜在游客望之却步。甚至伦敦也在教谕市民,早早采购生活物资,奥运期间少出门,以缓解交通压力。

  2010年夏天,总共有420万国际游客造访伦敦,300万国内游客造访伦敦。2011年的数据尚未公开,考虑到经济萎缩、欧元区危机以及伦敦大骚乱等环境因素,数据有可能略为下降。按照此前5届夏季奥运会的惯性,这样的数据在2012不可能突破,保持常态只怕都难。英国政府最近也意识到了奥运会的反常旅游现象。上个月,文化大臣杰罗米o亨特在一个论坛上,声称“伦敦有足够的信心,扭转奥运会导致的旅游业挫败行规”。加入你能读懂政客宣言的潜台词,你可以知道,英国政府恰恰是对此种“逆转”毫无信心。

  各种市场机构进行的前瞻分析,对增进伦敦的奥运旅游信心也没能提供什么帮助。伦敦FMMI投资和咨询公司最新的奥运经济报告显示,2012年7月、8月和9月,伦敦酒店订房率较2010年同期将萎缩20%,奥运会进行的那两周时间情况将更为糟糕,因为那段时间的酒店都会要求客人预付订金。

  FMMI在这份报告也客观指出,低订房率并不一定预示伦敦2012会成为旅游业灾难:奥运会的主办方已经为参赛运动员、官员、赞助商、各国政要以及媒体预订了伦敦现有酒店三分之一的客房。只是从酒店及旅游业业主的角度看,他们所期待的奥运期间高房价和高入住率,不可能同时出现。发一场奥运财的金梦在巴塞罗那、亚特兰大、悉尼、雅典和北京实现不了,伦敦同样会是空中楼阁。

  单从不同城市的客房使用率,就找不到看好伦敦的证据:巴塞罗那在1992年有13000间客房,12年后的雅典有16000间。在这两次奥运会期间,两个城市的客房使用率距离饱和都有很大差距。如今的伦敦已有125000间客房,几乎是1992年巴塞罗那的10倍!

  伦敦作为世界上最发达也最热门的旅行中心城市之一,其四通八达的交通便利优势,是吸引各路游客的重要原因。这里是全欧洲最繁忙的国际交通枢纽,也是国际游客造访率最高的城市。但这种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传统地位,在招徕以及留住奥运会游客方面,却有可能形成新的不利因素:

  根据最近三届奥运会数据分析,奥运游客们在悉尼和北京逗留的时间,要明显超过雅典。对于欧洲和北美游客而言,雅典相对方便,来去更自由,悉尼和北京却不是那么容易随意来往。游客在一个城市呆的时间越长,消费也会越多,对当地经济的短期刺激作用也越明显。只是这样的好处,伦敦却很难享受得到。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颜强(微博)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奥运 颜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