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然:女排世界杯值得看重的财富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11月21日10:49  中国排协

  经历十几个紧张而兴奋的日日夜夜,中国女排在2011年世界杯赛场上,如愿以偿,勇闯三甲,率先取得进军伦敦奥运会资格。这个事实,大概除了日本、德国和巴西女排外,中外排坛人士都很爽歪歪。

  我想,我们在庆幸胜利之余,或许还有比获得第三名更值得珍视的东西,包括自己的,别人的,胜利者的,和失败者的。这些东西,如果运用得当,将是一笔有益的财富。

  至少有三:

  “女排精神”依稀再现

  世界第三名,对于过去的中国女排而言,不过是家常便饭,小菜一碟,1988年汉城奥运会得了第三名,教练、队员还挨臭骂。可如今的第三名,因其背景、条件不同,意义却大相径庭。

  这些年来,中国女排流年不利,几经磨难,去年世界锦标赛只得第十名,今年8月世界大奖赛又名落孙山,队伍陷入低谷,舆论普遍哗然。

  然而,女排姑娘们痛定思痛,败而不馁,知难而进,奋力崛起。在短期内,调整阵容,召回“两张”;改变思路,重视防反;彰显特点,发挥优势;加强“网上”,注重“地上”;摆正位置,轻装上阵,从而在9月的第16届亚锦赛上,重登阔别6年的冠军宝座,大长自己的威风,重树胜利的信心。进而在本届世界杯上,敢打硬仗,敢拼强队,敢顶逆境,打出了气势,打出了特点,打出了水平。这种技术状态和精神面貌,仿佛重展了昔日威风,再现了“女排精神”,不论胜败结局如何,比赛过程无不令人赞叹!使人充满信心,看到希望,并有足够的底气。这是一笔十分可贵的财富,比第三名更有意义。

  比赛名次,随着赛事的平息,已成为历史陈迹,而技术财富和精神财富,却永远为自己所拥有,不易消失。

  因此我以为,目前中国女排属于世界哪个层次、哪一流的队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女排只要一直保持并发扬这种状态、面貌、信心和底气,事情就会发生令人想象不到的变化。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女排要在伦敦奥运会上更有作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事要做,还要面对诸多困难与挑战;一些技术要改进,战术要完善,,配合要加强等等。但有了现在这个基础,人们对她们满怀信心与期待。

  日本女排 以小打大

  人们对日本的当权政客,从不怀有好感;但对日本女排的技术与拼劲,却不得不令人叹服。她们身材不高,貌不惊人,但掌握着扎实的基本功,全面熟练的技术,快速跑动的战术,拥有一套以小打大、以快制高的战法,以及永不言败的拼命精神。在本届世界杯上,以大比分打败了比她们身材高出一个头的美国和巴西等强队;去年世界锦标赛,也战胜几个欧美劲旅,这对于包括我们在内的亚洲各队,应当有所启示。

  身材相对较矮的排球运动员,同样可以大有作为,不必自惭形秽,愧不如人,高有高的优势,矮有矮的长处。张磊不过1.82米,2008年北京奥运会巴西男排队长、核心名将吉贝(译音),也仅1.90米出头。关键在于技术和志气,在于观念和训练,尤其是管理者和教练员。

  反观我国排球运动员的选材,似有过分倚重人高马大的倾向,女排若不是1.85米、男排不到1.95米以上的,都看不上眼。或者勉强选上,又不去精心培养,浪费了不少有用人才。高度是重要的,但高度不只是指身高,还有手长和弹跳高度;高度要加上精湛的技术与智慧,才能有真正的优势。

  就一个队的阵容而言,满场全是长人,未必就是上策。中国女排在大奖赛后成功地进行阵容调整,就是明证。高矮搭配,比赛不累,优势互补,打球不苦嘛!

  排球是一项全民可以参与的运动,而不是高人的专利。片面强调运动员高大化,不但会不自觉地扼杀有用人才,而且会制约群众性排球活动的普遍开展,抑制排球人口的正常增长。众所周知,日本学校排球运动的蓬勃发展,排球人口的繁荣景象,或许同其选材和训练的理念不无关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人的选材和训练理念,如果对我们开展群众性排球运动和专业训练,有什么启发意义的话,岂不也是一种财富!

  因此我以为,要端正我们选材和训练的某些理念,不要好高骛“大”,重高轻矮,忽视“小人”,荒废人才!

  欧美诸强 潜力巨大

  从本届世界杯的赛场上,人们不难发现,欧美强队不但身材高大,力壮如牛,进攻凌厉,网上实力雄厚,而且技术日趋全面、细腻,防守、小球等下三路技术,并不比有些亚洲队逊色;过去那种技术片面,动作粗糙的现象,似已不复存在。

  这些曾经在中国教师爷的教鞭下影响和成长起来的徒子徒孙们,已经掌握了排球运动训练的不二法门。不用说巴西、美国、意大利等传统强队的实力过人,就连过去属于二、三流水平的德国队,现在也虎视眈眈,入道不久的塞尔维亚队也咄咄逼人,还有俄罗斯和古巴等队,暂时没有资格出场亮相哩!

  早在1995年,当古巴和巴西女排风头正盛时,有人在《中国体育报》著文(1995-12-13)分析当时世界女排形势称:“优势移美洲,潜力藏欧洲,危机伏亚洲”,看来是被言中了。这个现实,似乎可以提示我们:

  其一,是不能为,抑或不为。长人可以、而且能够练好下三路技术,男女皆然,概不能外。欧美人身高体大,能够练好出色的防守等下三路技术,中国人灵敏机智,应当更不在话下。关键在于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以及对其重视程度。

  其二,师不必强于弟子,但师不能贻笑大方。曾经是中国教师爷的徒子徒孙们,都懂得排球运动训练与比赛规律,掌握攻防全面的技术战术,老祖宗却还在鼓吹和践行那些过时的“重攻轻守”及其翻版的训练理念,岂不让人笑掉牙齿!

  其三,要警钟长鸣,未雨绸缪。我不担心欧美人的进攻有多厉害,这是他(她)们的本能和天性,无法阻挡。我忧虑的是其下三路技术大有长进,因为,这将使其本就处于优势地位的进攻如虎添翼。虽然我们现在名列前茅,但要有足够的危机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预案。比方仅就训练方面而言,如果我们的下三路技术水平,能够超越她们,并在跑动进攻和拦、防体系上,有所创新与突破,就足以与其抗衡,并战而胜之。其它方面的预案,那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旁人插不上嘴。(文/张然)

分享到:

相关专题:2011年女排世界杯专题 

更多关于 汪大昭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