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汪大昭:日本排球文化的精神与市场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11月21日10:47  中国排协

  相隔16年,两次在日本采访世界杯排球赛,对于此项赛事的举办环境颇有感触,它是办赛的需要,更体现项目持续发展的基础。

  女排世界杯赛历经38年发展,走到今天,在国际排坛三大赛事之中始终保持着顶尖赛事的位置,受到国际排联和各参赛队的重视。日本成为永久举办地后,利用世界杯赛推广排球运动,积累了很多成熟经验和做法,也为世界排球发展做出贡献。

  在日本,世界杯赛走到哪里,哪里都有排球热与之呼应。日本人的身体条件很少有打排球的好材料,但是,排球在这里更是一种文化,吸引着男女老少。日本女排早就不再是世界排坛霸主,日本的排球观众承受了最多的心理磨难,亲眼目睹日本队一次次被强劲对手压住,泪洒赛场。是一种执着的追求,更是一种接受先进文化的态度,使他们忠实陪伴着世界杯赛,分享着排球激战带来的精神满足。

  日本球员来自企业俱乐部,并非个个是世界名牌大公司,也不都是为了广告效应。排球文化在日本根植与社会诸多方面,更是女性在团队运动项目中的骄傲,跟相扑、棒球等男性传统项目足可一比,也与排球本身的内在规律相得益彰。世界杯赛每轮在同一块场地上打3场,日本队都是晚场,使用一张通票,买不到门票的观众想看中午和下午比赛也没戏,致使不同场次上座率相差很大。不过,既然不是专业球迷,也没把排球是为纯粹竞技,日本观众偏爱主队是不难理解的。记者在场内感受到观众热而不狂,没有出格之举,他们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其实也是排球比赛所需要的。

  中国的排球联赛改革已经十几年,但人才市场基本没有形成,赛事运作也主要靠传统的行政运作,原因之一正是缺少排球文化,始终没能走出惯性的圈子和套路。一方面,今日中国社会尚不具备日本那样的条件充分享受精神产品,另一方面,排球自身的文化教育价值也远没得到开发。稍有动静,不乱就好,但还是出现了上赛季天津和广东恒大主场的麻烦。

  世界杯赛期间,记者多次见到学生们放学后来到体育馆,身穿校服,背着书包,三三两两,说说笑笑,全无中国学生课业压力下的满脸愁云。德国队和美国队最后两轮接连输给日本队,没有理由把万余名观众在看台上一声声“日本”“日本”的高喊视为干扰,毕竟,这样热烈的场面和内涵的排球文化并不是随便哪个大赛东道主都能做到的。孩子们不一定都要打排球,更不一定都要有进入专业训练直至为国争光的追求,只要喜欢就好。这正是河西昌枝那一代日本女排老队员至今仍以妈妈队方式参加排球活动的动力,日本排球长盛不衰在此,而不仅在成绩的起伏。(文/汪大昭)

分享到:

相关专题:2011年女排世界杯专题 

更多关于 汪大昭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