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长云 30年前的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就是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杯最后一场比赛中以3∶2击败日本女排,以7场全胜的战绩历史上首夺世界冠军,这是中国人第一个大球世界冠军。老女排的“拼搏精神”从此叫响。
时下,在日本进行的女排世界杯比赛已经进入尾声,中国女排目前以7胜3负的战绩暂列积分榜第三位,能否获得前三名直接拿到明年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还要看18日最后一轮与德国队的比赛情况。
从中国女排前十轮比赛的过程看,虽然队员们的精神面貌和技战术水平发挥都令人满意,但与五连冠时期的老女排以及陈忠和带队时期的“黄金一代”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30年后,女排精神还叫得响吗?女排精神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又该如何传承?
“拼搏精神” 铸就“五连冠”辉煌
说起老女排,必然要提到被中国球员称之为“魔鬼教练”的大松博文。1965年4月,周恩来总理邀请当时的日本著名女排教练大松博文来华训练中国女排。在上海,大松博文对中国女排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训练,训练量之大,训练之残酷常人难以想象,于是有了“魔鬼教练”之称。为此,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宴请大松夫妇时半开玩笑地说:“训练严格不错,但还是要讲点人道主义。”大松博文不以为然地回答:“训练中国选手,连我们日本女排一半的训练量都不到。”虽然当时中国排球界对大松博文近似魔鬼般的训练方法存在异议,但还是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并确立了后来中国体育至今仍沿用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为中国女排日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1976年袁伟民执教中国女排后,尽管当时的训练场地和条件非常简陋,但他继承了大松博文的严格训练方法和理念。每次训练,女排姑娘们几乎都是练到爬不起来为止,许多队员即便带伤仍然还要正常训练。至今,许多老女排队员提起袁伟民既敬佩,也不乏埋怨之辞。然而严格的训练,不仅使老女排的姑娘们练就出了扎实的基本功,而且人人都有一手过硬的绝活。诸如“铁榔头”郎平、“神二传”孙晋芳、“怪球手”张蓉芳、“天安门城墙”周晓兰等。
客观地讲,老女排队员无论在身高,还是在力量上,都远不及美国、俄罗斯和古巴等世界强队,但她们却通过刻苦的训练,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以及每个人的绝活,通过集体的力量,即“全面、快速、多变”的技战术,实现了“五连冠”的伟业。不仅开创了世界排坛的一个中国时代,同时也开启了中国人加速改革开放的步伐与自信。
“拼搏精神”要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
客观地说,女排精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当年女排首夺大球世界冠军以及其后成就五连冠,都对其他战线带来巨大鼓舞。30年来,女排这个集体一直在努力延续女排精神的内涵,但女排精神还是给人渐行渐远的感觉。
2003年,陈忠和执教的中国女排“黄金一代”,也是在日本大阪世界杯赛场以11连胜夺取阔别17年之久的世界冠军,是女排精神的一种传承。
眼下这支中国女排的身体条件堪称中国女排历史之最,然而她们在去年底在日本举行的女排世锦赛和今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的糟糕表现,受到了人们的极大质疑,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在本次世界杯开赛之前,中国队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前6名,至于伦敦奥运会的门票,留到明年5月的落选赛时再去争取。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队不仅提前完成了任务,而且还看到了直接通往伦敦的希望。
老女排的“拼搏精神”是建立在“全面、快速、多变”的技战术基础之上的。精神不能战胜一切,技术和战术保障才能让精神发挥最大的作用。中国女排虽然在本次世界杯的比赛中表现出色,但在比赛中还是暴露出队员基本功普遍不够扎实,一传、拦网、防守、小球串联等排球的基本技术环节与意大利、美国和巴西等世界强队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以顽强拼搏为核心的女排精神永不过时
30年前,中国女排首获世界杯冠军,之后在世锦赛、奥运会上获得五连冠,女排精神激励着所有中国人。
今非昔比,曾经有过五连霸辉煌的中国女排已经不是一支人见人怕的世界强队。今年世界杯,中国女排拼搏和团结的精神面貌再次引起人们对她们的关注,她们正在努力找回自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这支女排还不是一支非常成熟的队伍,无论训练状态、比赛状态还是大赛战绩,距离人们的期待,都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进军奥运的重压之下,在频繁换帅和战绩不佳的被动局面下,时下过多以女排精神要求年轻女排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女排精神无论何时都不该被遗忘。面对社会上不断变换的各种论调,年轻女排更该始终坚守顽强拼搏这一女排精神的核心内涵,通过自身努力为女排精神增添新的光彩。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或许女排不再是中国人追逐世界的唯一寄望,“三从一大”也未必是科学训练的唯一模式,但女排精神仍可在这个时代找到新的注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