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足球到底有多差,每个人都能列举出自己的诸多理由。最极端者只需要摆出个不屑的架势就能完全的让自己处于道德层面上的优势地位。然而中国足球的落后始终是个不争的事实,任凭你嬉笑怒骂,多少年来它依然如故,并没有丝毫的改变。差距远远比愤怒更真实。在中德足球论坛上,德国专家谈到从1957年开始酝酿的德国体育黄金计划。这个最终历时15年(从1960年到1975年)的庞大计划,在政府的主导之下,为当时的联邦德国修建了超过6万个体育设施,其中足球设施分量极重。为德国体育的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上世纪90年代后,两德合并,为了均衡东德地区的体育设施,黄金计划再度启动,到目前为止,仍在执行中。
有了政府的倡导和实际行动,德国青少年和大众才有了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便利条件。德国足球的长盛不衰,这也是一个基本的保障。
在政府层面上,我们感受到了真实的差距。之所以有黄金计划的出台,还要追溯到更早的20世纪初,德国的社会学者和体育学者早早便看到了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结果就是极大地限制了公众的活动空间,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成了大家为数不多的一种选择。二战后,为了提高全社会的劳动效率和生活质量,重视体育普及也成了一个必然趋势。反观我们的体育科学建设,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看到以提升全社会为根本目标和宗旨的学术研究结果出台。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民众体质的逐步下滑,青少年儿童肥胖率、近视率的不断提升。
在学术层面上,我们同样感受到了真实的差距。最近几年,德国体育学术研究仍在不断进步,专家们又提出了一个“球类学”的新概念。在德国专家看来,球类活动能极大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释放他们的运动潜能,从而较早地让他们养成运动的习惯,并使运动成为他们终生的伙伴。
在这种学术进步的引导之下,德国少儿体育的实践也进行得更加热闹和科学。在这次中德足球论坛上,德国前国脚利特巴尔斯基还给中国的青年球员上了一堂公开的教学课。
也许我们的孩子们开始的时候还有些紧张,有些无所适从,但随着热身的开始,他们渐渐恢复了正常,也开始让我们这些旁观者一点点地看到了教与学之间的差距。
我们的青年人习惯了等球、习惯了把球踢出去之后的放松和随意。这些都是利特巴尔斯基马上就指出的问题。加快传球的速度,提升传球的质量,从开始接球到出球后的身体状况,都是利特巴尔斯基反复要求的重点。但我看到的是,直到训练课结束,我们的年轻球员仍没有能完全贯彻。所有这些都是在足球场上我们无法回避的真实差距。
从理论到政府决策,再到足球实践,两天的论坛像一个放大镜,把中德足球之间的差距展示得纤毫毕见。如果再加上在对待足球态度上的差距,使我完全没有了愤怒的理由,反而开始为中国足球感到庆幸。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国足球居然还能活着,难倒不是一个奇迹吗? □刘建宏(央视主持人)
新浪体育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