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媒体的体育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有两个国宝级的人物绝不能忽视,一个是姚明一个是刘翔。很有一段时间,两个上海男人分别成了中国高度和中国速度的最好诠释者,任何一人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会让中国体育记者累得疲于奔命。什么伍兹出了丑闻、梅西又当了先生,全都得闪到一边稍息立正。
刘翔又要站到世界大赛的起跑线上,时间过得真快,三年前坐在北京奥运主新闻中心里,看着坐在台上的孙海平涕泪横流,两年前在上海的八万人体育场刘翔复出,同样是孙师傅,用一口吴侬软语说,“阿拉还要准备到世锦赛上去拿牌……”那时候还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到去年亚运会刘翔再次问鼎时,这种顾虑就又被打消多一半,眼看世锦赛临近,被炒作的热度仿佛世界冠军真的如囊中之物一样,跟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一样反常。
其实稍微统计一下过去两年刘翔的表现,不难发现其实他鲜有跟真正的对手切磋的机会,他与罗伯斯这对宿敌,就如同是磁针的两极,吸力巨大却永不碰面,你退赛时我拿金牌,你复出了我就去养伤,一分高下的机会,从北京一直等到大邱。
大阪世锦赛的第九道奇迹,已经成为过去,这一次能不能夺金,悬念很大,一时之间,仿佛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比刘翔师徒还要心焦。我们早已经过了靠体育成绩振奋国人精神,用金牌数量比对国家地位的年月,刘翔其实大可不必再把自己当成各种精神各种荣誉的代言人。
拿过奥运会金牌,破过世界纪录,对一名运动员而言已经足够,话再说通俗点,如果当年他在雅典也背着这么多玩意上跑道,能跑个第几还真不好说。刘翔这次能够夺金,中国田径也不会一统江湖,而就算金牌不是他的,中国跳水队和乒乓球队也不会过一夜就散了摊子,既然什么都不会改变,何苦又要把太多集体的和他人的意志强加于一个人身上?
比起两年前柏林世锦赛缺席,刘翔能够重新参与其中,对他自己而言就是成功,起码说明身体没事儿。但是要想真正怀着一种参与的心态再次上道,更难。而对于既跑不过刘翔又跑不过CPI的我等芸芸众生,没必要拿金牌那么当真。
■刘真27岁,本报体育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