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明:不必纠结伦敦奥运金牌缩水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7月27日10:06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杨明(微博)

  三年转瞬而逝,北京奥运那段激动人心的日子,在大多数国人心中依然清晰如昨。一年后的今天,伦敦奥运将如期开幕,对于经历过激情与梦想、曲折与辉煌、付出与收获的中国人来说,关注金牌的视角,是否会和四年前发生某些变化?

  假设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军团金牌总数滑坡,失去金牌榜第一位置,你会怎样看?

  进一步假设:中国代表团金牌总数从51枚锐减到31枚,回归到雅典奥运水平,输给美国,拿到金牌总数第二,国人是否能接受?是否会指责声起、骂声一片?

  这种问题恐怕很难回避,因为,中国军团金牌总数滑坡将是大概率事件,缩水是正常的,只是多少而已。

  有人分析,伦敦奥运,中国军团的整体实力会有所下降,但不会大面积滑坡,到底能拿多少金牌,现在预测,为时尚早。

  还有人认为,51枚金牌将是中国奥运历史上难以突破的数字,滑坡是正常的,任何东道主在下一届大赛上都难以继承辉煌。

  对此,相信大众都有思想准备。笔者以为,只要中国选手尽力而为,发挥正常,即便金牌总数跌到第三名,大众都能接受。指责和骂声未必有,即使有,也无需看重。看台历来是情绪主导的场所,平静下来,观众自然会理性看待输赢,宽容对待选手。这种变化,在悉尼奥运期间便显露端倪,雅典和北京奥运会上,大多数观众都能理性看待奥运金牌,早以告别了狭隘的民族情绪,以及“胜者王侯败者贼”的误区。

  必须承认,对于奥运金牌,人们的视角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拿奥运金牌没错,但如何拿,会产生价值取向判断的不一致。金牌不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是否发达的唯一指标。20多年来,奥运金牌战略的确为我国培养出不少冠军和若干优势项目,奥运会上的胜利也的确振奋过民族豪气和精神。这段历史非同寻常,但随着中华民族复兴崛起,中国竞技体育的角色和定位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往受到挤压的大众体育开始向倾斜过度的奥运金牌战略发起挑战;要金牌,更要健康的国民体质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体育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民意基础已经形成。

  奥运金牌,尤其是冷门项目的金牌,到底价值几何?国内体坛诸多丑闻为何都和“金牌至上”有关?脱离普及和学校体育的精英培养体制是否和体育强国的目标背离?李娜(微博)、姚明的成功案例和张尚武(微博)及邹春兰等人遭际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问号发人深思,催人警醒。

  北京奥运会后,三年弹指而过,但三年来,中国体育开启了30年来最深刻的变革。在成功举办了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和荣获金牌总数冠军后,在中国经济转型的新发轫期中,中国体育也走到了“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十字路口。

  从北京到伦敦,这个奥运周期见证了中国竞技体育抵达辉煌的顶点,也呼唤着中国群众体育大踏步前行,弥补以往欠缺的“短板”。“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口号早已在中国叫响,“增进理解、团结、友谊、共同发展”的奥运精神正在得到普及和传播。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探索一条中国体育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新路,已经成为政府和大众的共同愿景。

  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军团的金牌总数肯定缩水,甚至会丢掉金牌总数第一的宝座,若此,或许会引发一些失落情绪,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失去一些金牌的同时,我们却收获着比金牌更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包括:健康和快乐比金牌更重要的理念;“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定位;全民健身风起云涌,体育回归教育成为社会共识,只有普及才会有可持续性提高等等。

  最后,还有一个假设:体育和教育依然脱钩,金牌至上的氛围依然浓重,即便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军团蝉联金牌总数冠军,在优势项目上包揽所有金牌,赛后,恐怕依然难逃大众的指责和质疑。因为,奥运金牌上天,国民体质滑坡,是中国体育最大的悲剧。(完)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奥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