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文名字叫马明远,因为我喜欢姚明。”某期《非诚勿扰》,来自美国的男嘉宾这样介绍自己。姚明是全世界知晓的中国名字,过去9年,很多人借着这个名字享受“红利”,但随着姚明退役,他们会突然发现,跟在姚明后面那么久,几乎忘了自己叫什么。姚明已设计好未来,他给了自己一个逗号,却给了很多人一个问号。
4年前,因姚明的影响力,斯特恩雄心勃勃地在中国成立惟一的海外NBA公司,打算5年内开设1000家专卖店、建立NBA中国联赛,并建设12座NBA级的球馆,并准备上市。后来这被证明是他做过的最差的商业计划。NBA产业尚未真正进入中国,20年的免费播放权和姚明的影响力也未能让中国观众真正爱上篮球。没有姚明的NBA转播收视率已到0.3%的谷底,更多的受众还是习惯于带着爱国情结和“民族精神”看球。
很多青少年因姚明而投身篮球事业,但同样,中国城市能向公众开放的球场少之又少,中国篮球的后备培养和选材机制仍然落后,大部分国内球员的所有权成了人才流动的障碍。
专注、幽默、睿智,这些特质让姚明被视为中西文化的桥梁,展现中国形象和软实力的重要筹码。现在,当这张“国家名片”行将失效时,有关部门却很难找到新的替代品。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出现像姚明那样在截然不同的文化、体制和话语之间游刃有余的中国运动员,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仍是举国体制训练出的传声机。即便是李娜,这位体坛新宠的风格特质和个人意愿很可能不会亦不愿充当文化大使。
姚明完成了从球员向投资人、个人慈善基金持有者和社会活动家等多个领域的转型。在他身上,不难看见个人价值的不断凸显和提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在他的身后,是中国体育的产业价值、制度完善和公众形象,9年后仍然蜷缩在他高大的身影后面,如同纹丝不动的问号。
□麦卡
新浪体育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