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次毫无悬念的大包揽,国乒在鹿特丹世乒赛上的辉煌战绩,再度证明了中国人在乒乓球项目上的登峰造极。然而,赛场上的所向披靡并不代表一切,世乒赛期间发生的几件事儿给国乒的“完美乐章”增加了些许不和谐的音符。
世乒赛期间,国际乒联运动员委员会选举新委员,尽管国际乒联强调“每位运动员都有投票选举的权利和义务”,且“投票程序非常简单”,但直到投票截止,中国军团只有王励勤一人参与投票。随后又传来消息,王励勤在运动员委员会主席选举中,与白俄罗斯名将萨姆索诺夫同获最高票数,结果他主动“让贤”,放弃了主席职位。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景象耐人寻味:每当中国选手比赛结束,蜂拥而至的永远是中国记者,几乎不见外国记者前来采访。
与冠军和荣誉相比,这些事看起来似乎无足轻重,却很有可能让国乒变成一个“孤独的王者”。金牌并非体育的全部,融入国际舞台、主动参与事务、自主表达观点,理应是一个强势项目乃至一个体育强国不可或缺的责任和义务。国乒用球技征服了对手,还需要赢得广泛意义上的理解和认同,更应该发挥与战绩相匹配的影响力和主导性。显然,在这一点上,国乒要走的路还很长。
主动“让贤”只是因为语言障碍吗?
郑轶:对于王励勤主动让出运动员委员会主席一职,官方的解释是因为语言原因。而本届世乒赛,许多外国媒体都抱怨中国选手不说英语,很难沟通和交流。主动“让贤”仅仅是因为语言障碍吗?如果国乒一直难过“英语关”,是否会如国际乒联官员所言“成为推广乒乓球运动的一大障碍”?
刘小明:现役乒乓球国手英语水平高的人不多。不过,亚洲其他高手,如柳承敏、朱世赫、吴尚垠、水谷隼等,英语也不行。王励勤“让贤”情有可原,语言因素应该是主要原因。如果他退役后,能像邓亚萍、杨扬等那样努力提高外语水平,担任类似的职务应该不会再有难处。中国乒协和中国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与国际乒联和国际乒乓球界之间一直保持很好的关系,整体看,相互沟通不存在什么障碍。中外运动员彼此之间的个人关系大多不错,而国际乒联向全球各地推广乒乓球运动过程中,也十分倚重中国。
王继晟:现役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英语能力可能参差不齐。主要因为他们把更多精力放在训练和比赛上,顾不上提高英语水平,目前还没有见过哪位中国球员在新闻发布会上“秀”过英语。不过,中国乒乓球队已尽量让队员多学英语,我曾在封闭集训的基地食堂看到墙上贴着英语单词,以便队员随时随地学习。
谷云峰: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国家队队员的英语水平的确有限,运动员接受的文化教育和外语教育不足,对外交流时肯定存在语言障碍。另一方面,国际乒联也有些片面,应该在中国运动员参加活动时尽量配翻译,只要有良好的组织安排,交流不是问题。我认为英语不会成为推广乒乓球运动的障碍,乒乓球交流推广毕竟还是重在技术和打法。
国乒是否真的“拒人于千里之外”?
郑轶:据报道,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曾发过一封“投诉函”,称很多乒乓球赛事主办方希望中国运动员能更积极配合宣传工作,比如参加赛后访谈等活动,但中国选手的不合作态度让他们处处碰壁。国乒是否真的“拒人于千里之外”?
刘小明:总体看,中国乒乓球队对各大赛事的宣传报道比较配合,积极接受采访,个别队员偶尔有怠慢媒体的情况,但不普遍。由此就认定,中国乒乓球选手素质不高、“拒人于千里之外”,恐怕不能成立。
王继晟:就我的采访经历看,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一般情况下都比较配合。有时确实存在特殊情况,例如本届世乒赛,每次采访都要重复好几轮,从国际乒联采访专员、央视、报纸再到网络,所以有的运动员采访中缺少激情,或者有点情绪化,都可以理解。有的运动员是因为有兼项,才回绝记者采访。
谷云峰:这不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国乒作为最高水平的队伍参加比赛时,赛事组织方肯定希望中国队能多参加一些赛事宣传推广活动,但中国队参加比赛时要求比较严格,又以获奖为主要目标,赛前要集中精力进行封闭训练,肯定不愿意分散精力在一些宣传活动上。我认为这跟赛事组织有关系,中国乒乓球队参加比赛多、时间紧,赛事方在组织活动时应该提前联系、安排日程,对于一些临时组织的活动,国乒失约在所难免。
赛场礼仪是中国选手的短板吗?
郑轶: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曾批评中国运动员球技虽高,但“职业素质与中国队的成就并不相称”。而有些网友也抱怨,国乒双打队员间缺少交流,赛后与对手握手就像走过场,也不习惯向观众致意。如何看待这种说法?赛场礼仪真的是中国选手的短板吗?
刘小明:据我了解,在中国各项目国家队里,乒乓球队是比较重视文化知识及礼仪教育的,接受过如何面对媒体的训练。对于外界的一些批评,如比赛后握手敷衍等,应该注意改正。这次鹿特丹世乒赛,中国队获得5个单项冠军的运动员场上、场下表现都还不错,既彬彬有礼,又有个性的张扬。
谷云峰:我国运动员在职业精神、个人素质方面还有欠缺,一些无礼行为显然是对对手和观众的不尊重。国外非常重视赛场礼仪,中国运动员在这方面与国外运动员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的风俗习惯和国外不太一致,存在文化、礼仪上的差异,我国运动员在尊重当地习惯和入乡随俗方面做得不好,同时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今年波尔到中国参加亚欧对抗赛时,曾与我国一些小队员进行交流,他打球非常认真,没有糊弄小队员,在合影、签名时也特别认真,但我国有些顶尖运动员就做不到这样。要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要学习做人的道理,要尊重别人,要有职业精神,还要学习国外运动员的敬业精神。不仅要球打得好,更要加强沟通交流。
乒乓强国怎样融入国际大家庭?
郑轶:国乒傲视群雄的地位毋庸置疑,但这种霸气似乎只局限在比赛中。有业内人士曾表示,国乒参与国际乒联事务的意愿并不强烈。作为乒乓强国,我们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怎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国际大家庭?
刘小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国际体育多数项目的中心在欧美,乒乓球、羽毛球是例外,当前的重心在亚洲。中国乒乓球队在力争成绩一流的同时,也要为乒乓文化的创新发展作出贡献,包括形成新的技战术打法、更吸引人的比赛方式和规则、更适合推广的器材设备、更具特色的赛事运营。
当前,欧美人占据着更大的体育话语权,中国体育界要增强实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良好的精神面貌,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王继晟:从提高中国的软实力、拓展乒乓球运动的长远目标看,中国运动员应该尽快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从运动员到体育官员,中国都应该培养更多体育外交家。
谷云峰:国际乒联要将各个协会组织起来进行有效的交流,而中国仅仅靠“养狼计划”还是不够的。中国运动员不是不愿意融入国际大家庭,而是中国运动员乃至中国人的性格比较内敛,不习惯以高调的方式参加活动,而且在语言方面的确存在障碍。
中国乒乓球要更好地融入世界,一方面要“请进来”,让国外其他协会的运动员、教练员来中国训练、比赛、交流。另一方面,中国乒乓球要积极“走出去”,多派些教练员去国外工作。中国乒乓球队在参加国际比赛时也应该加强沟通,在行程中安排一些推广交流活动,运动员也要提高职业精神,注意赛场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