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媛媛
昨天,中国足球的黑哨内幕被彻底揭开。上周,CBA篮球赛场的新京之战也爆出“裁判门”事件。上个月,一直形象良好的中国体操深陷裁判“改分门”泥潭。裁判,本应是竞技体育“费厄泼赖”的代表和化身,现今却上演着一幕幕“名利场”的闹剧。当然,是闹剧,就终有它结束的一天。
对外是话语权争夺
宣扬“费厄泼赖”的现代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世界接受的一种普世价值。然而现实情况是,游戏是西方人创立的,规则是西方人制定的,裁判是西方人为主的,市场是西方人控制的。中国作为后来者,话语权天然缺失。
为了让自己能争取到更多的平等,中国人必须要进入国际赛场的决策层,推举国际裁判是第一途径。
在很多优势项目中,中国籍的国际级裁判还属“稀缺资源”。截至2010年底,篮管中心登记的裁判数量是342人,国际级仅35人,还满足不了国内联赛的需要。更何况国际赛场还对裁判年龄有要求,篮球裁判满50周岁、足球裁判满45周岁就要“被退役”。
“国际裁判少,一方面是说明执法水平低,另一方面就是国际话语权小。现在,我们就处于不利的局面。”中国篮球老资格裁判马立军说。
对内就怕黑哨昏哨
曾经作为世界杯中国主裁第一人的陆俊,如今成了中国足球黑哨的最大代表。然而,到目前为止,单就业务水平来说,国内能超过陆俊的足球裁判还真没有。
一个体育项目的发展,怕黑哨,也更怕昏哨。如果说黑哨就像是生了一场急性病,虽然痛苦、治疗手段激烈,但也只祸害一时;昏哨则不同,那就像是得了慢性病,久治不愈,还总让人不舒服。
以中超联赛为例,因为裁判员业务水平低,执法尺度不严、不一,其权威性大大受到挑衅。球迷高呼“黑哨”、球员冲击裁判,在中超赛场上屡见不鲜。而这样的结果是,中超联赛的整体水准更加低下,球员把在国内赛场养成的坏毛病进一步带到国际赛场,更加剧了中国足球的滑坡。
不能只靠道德规范
罗马法院的广场上竖立着一座蒙眼、一手持剑、一手持天平的古希腊正义女神像。正义女神为何要用蒙眼布?因为即使是神,也避免不了利益诱惑和个人情感的影响。
裁判乱象,不能只靠道德来划线。归根究底,不科学、不规范、不健全的制度,给“不公正裁判”以可乘之机。
在体操“改分门”中暴露出来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在人为打分的比赛项目中,尽管难以避免“人情分”的存在,但是公布分和改分的程序是严格的,不按规定程序执行,就要接受处罚,而一再地狡辩只能是为国家和集体形象抹黑。
再有,目前最为突出的、也是最为严重的,就是所谓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哨”。严格说,这也是制度不当造成的。CBA新京战“裁判门”就被怀疑是此类事件。而中超联赛5轮一次的裁判抽签,提前公布比赛裁判名单,也在某种程度上给“官哨”、“人情哨”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平乱象得标本兼治
要弭平裁判乱象,有治标、治本两种手段。
想治标,单项协会的责任不能缺失。从裁判的培养推荐、比赛的执法安排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裁判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准。而关键比赛场次引入外籍裁判,也不失为迅速治标的手段。
要治本,就必须引入高科技,完善监督机制,增加赛事执法透明度。借助录像回放是目前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网球大满贯赛事率先使用了鹰眼回放,而足球在2010年世界杯英格兰的门线误判后,也将引入高科技手段帮助裁判判罚。目前裁判科技手段最为先进严密的,还当属田径和游泳等项目,所以相对来说,这些项目中的裁判争议也比较小。
另一个需要强调的问题是,一名裁判出现在赛场上,是项目协会的代表和权威的化身。裁判出问题,协会不应该、也不可以把责任推给当值裁判个人。而为了维护裁判的权威性,世界惯例是,协会基本不对外公开批评裁判及公布相关处罚内容,但触犯法律、接受司法调查和审判的情况除外。这一点上,迫于社会舆论压力,在国内很多协会还做得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