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东每
中国篮协搞“邓华德”模式,主教练平时归俱乐部,拿俱乐部的薪水,逢大赛的时候就充公给国家队,拿篮协的俸禄。但是足协对于这样的模式说NO,理由是“管理规范、健康有序、以身作则”。为了这几个看上去很美的理由,于是要给国字号教练组加薪,据说最高幅度是200%,由此男足主帅理论上一年可以拿到50万人民币。
有问题么?看上去没问题。但是,这钱拿着不亏心么?
显而易见的是,足协和俱乐部的薪资管理是不同的模式。在俱乐部环节,签署的是商业化聘用合同,教练的薪资很大程度上和俱乐部队在联赛中的成绩挂钩,夺冠多少、拿到前三多少、完成底线多少、没有完成底线走人,白纸黑字的,基本上不会有“练兵”一说。但是在足协是一个事业单位,和我们平时坐办公室的估计差不多,在岗位就拿月薪,至于在不在岗位也不是成绩说了算,而是领导说了算。这就意味着,虽然在足协“管理规范、健康有序、以身作则”的规定下,国字号教练员没了外快,但其实由于在国家队的薪水大幅度提高了,等于把一个变量加权换算成一个定量,这对于教练而言显然是合算的。
但是,这符合市场规律么?
俱乐部基本上还是走市场的,多好的成绩多少钱,在成绩方面也是“不进则退”,甚至还会降级;然而国家队没有降级,不进也不会算退,以至于目前提出“我们在为历史还债”基本上可以算是给自己铺垫好后路。这意味着,就算中国男队没有打到巴西,中国女队没有前往伦敦,这些教练员无非就是下课,他们已经到手的几万月薪还是会不多不少地打到工资卡,这样合理么?全国那么多懂得“什么叫越位”的球迷,同样也能飞来飞去看球赛,同样能做出更生动的PPT报告,同样可以把国足“带不进巴西”,他们可以拿到这么些钱吗?
和球员一样,教练员的状态也是需要激发的,如邓华德一般在联赛中不仅需要了解自己的球员更需要研究对手——注意是“研究”,这样的一种状态岂是高高地坐在看台上包厢里可以比较的?从联赛中“知己知彼”转化为国字号时期对于自己球员的充分了解,也能让自己的心中更有底,不至于不断盲目地扩大国脚数量。足协固守着所谓的“管理规范、健康有序、以身作则”,无非只能是形式上的“无过”,没有体制上的创新,在老体制内涨薪就能换来成绩么?
NO-NO-NO,无非增加开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