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
“每个月拿着丁点工资、老队员个个伤病缠身、她们有比男队员更多的个人考虑……”中国女篮助理教练郑薇如此描述女篮姑娘的种种窘境。
事实上,这早已不是秘密。自2002年起,WCBA迄今已经打了九个赛季,但相对于CBA,不但在市场、推广、反响等方面难望其项背,其职业程度更是判若云泥。对比男篮球员动辄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一个赛季,大多数女篮姑娘们仍然为区区每月3000元工资苦苦拼搏。在这个城市房价已经飙升至上万直至数万元一平方米的社会,只谈精神已经很不现实。
但讲“精神”的女篮姑娘们仍大有人在。如苗立杰,代表中国队征战已经十多年,面对国家的征召,从无怨言。她在北京奥运夺得第四名后,还没退场就向媒体表达了退出国家队的想法,但伤病累累的她不仅没退成,还被召到名为“锻炼新人为主”的捷克世锦赛。小组赛共得到全队最高的50分,她交足了“功课”。如陈晓丽,去年结婚后就立即被征进国家队打亚锦赛,有人质疑她这次打得差,殊不知她的双膝伤痛严重到几乎难以下蹲,甚至暂停时都不敢坐下,生怕再站起来时疼得上不了场。还有陈楠、刘丹、张晗兰,不是快到退役的年龄,就是浑身是伤。目前再凭这些老队员支撑国家队太过难为她们。
再就是退役后的“退路”难寻。WCBA职业程度不高决定了女篮姑娘很难把“球员”当作自己的职业,打得再好不如嫁得好,一如叶莉。但中国篮坛又有几个姚明?很多女队员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平生嫁人、觅退路之想法,正当打之年急流勇退的大有人在。本身女篮一线队员全国数来也不过300多号人,细数踏踏实实打球的亦不在多数了。
中国女篮每周训练六天,每天两练,新队员甚至晚上还要加练两小时,只有周日休息。一位教练告诉记者:“我一周得五天找不同球员谈话,苦口婆心如祥林嫂般劝说,好让她们明白打球的道理。”然而,整天处于受关注程度低、待遇不好、成绩却要求极高的环境里,对于这种“道理”能动心才怪。 羊城晚报记者 周方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