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扬子晚报:南京考察团的“接力”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8月19日04:51  扬子晚报

  16日深夜,前往新加坡的开幕式考察团返回南京;17日晚,南京派往新加坡的观察员团抵达……在首届青奥会期间,忙碌的不仅仅是新加坡人,还有承办第二届青奥会的南京的相关工作人员。

  虽然深夜才下飞机,但第二天一早,开幕式考察团的所有成员都准时出现在了办公室,“我们要把考察到的所有内容,整理成一份详尽的报告。”考察团成员之一、南京市青奥办工作人员郭双庆,用马不停蹄来形容自己返回南京后的工作状态,在汇总、整理考察报告的同时,每一位成员还要进行梳理,在新加坡的考察行程中,有哪些还没有看到,有哪些还没有了解到。青奥会不少运动员家长也会同行,他们的接待如何安排?他们能否参与到新加坡当地的活动中去?如何设计更多能让当地公众参与的活动?这些活动参与度如何?……这些仅是郭双庆个人的“遗漏摘要”。

  算上往返的时间,开幕式团的考察时间也不过才5天,虽然在新加坡每天都是“连轴转”,但回到南京细细一回味,还是觉得听的不够多,看的也不够全面。幸亏还有“接力棒”,第二批观察员团17日晚抵达新加坡,开幕团没有得到的信息,可以转交给观察员团来完成。昨天,记者与观察员团新闻联络人周庆刚“接上了头”,行程表上已经排得密密麻麻,相信他们肯定会尽力去寻找第一团遗漏的答案。

  记得2008年初,新加坡与莫斯科入围最后两个候选城市,争夺2010年首届青奥会主办权。虽然新加坡是个年轻小国,从未有机会举办任何大型体育活动,可最终主办权花落新加坡!她不仅成功地获得了首届青奥会的主办权,并且只用了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就成功地完成了筹备工作。

  新加坡的成功对于南京来说,有启示,更是可以用来学习借鉴。开幕式团、观察员团,还有即将接过“第三棒”的南京市体育局考察团,以及负责跑向“南京时间”的闭幕式团,此外还有8月1日就在新加坡“驻扎”的培训团。

  一拨又一拨的考察团相继到达,每一天,每个人都在“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学习新加坡青奥会筹办经验,他们也在思考南京该如何超越。一根无形的“接力棒”在考察团中传递。 张磊 汤敏 薛玲SourcePh">


相关专题:2010年青奥会专题 

更多关于 青奥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