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宇阳
当年带中国国家队的时候,米卢有一次为了显摆自己很牛,指着一个地球仪说,你们随便指一个国家,看看我是不是在这个国家最著名的体育场带队打过比赛。一位记者故意将了他一军,直接指向了朝鲜首都平壤,骄傲的米卢果然傻眼,别小看平壤五一体育场,这是一座能容纳15万观众的超级球场,虽然和能坐20万人的马拉卡纳相比还有差距,但已经足够在亚洲范围一览众山小。
条条大路通罗马,一座球场要想出名,可以靠大,也可以走别的路线,套用一句中国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球场也一样,比如阿森纳之前的主场海布里,我有幸在阿森纳搬进酋长大球场之前去过一次海布里,如雷贯耳的海布里体育场其实小得令人发指,我甚至有种错觉,这边看台球迷的唾沫星子可以直接飞到对面看台球迷脸上。不知道是不是错觉缘故,当年现场看亨利在海布里比赛,总觉得他刚才还在中圈弧呢,几个大步后就直接进对方禁区了。
在全世界大多数热爱足球的国度里,一个著名的球场名字背后往往是一个更加著名的球队名字,他们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其实这个比喻还不够贴切,准确地说,就是血和肉的关系,紧密相连,无法分开。如伯纳乌与皇马,诺坎普与巴萨,老特拉福德与曼联,斯坦福桥与切尔西。一想到球场的名字,你就自然而然想到球队的名字。
中国职业联赛历史很短,加之中国职业联赛进行的这16年时间,也是中国文化更新换代最快、人们心态最浮躁的16年,所以,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要去收集属于自己的足球传统,我们只知道往前看,暂时没有心情去为过去的16年建立一个情感档案。一个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作为中国足球惟一一次世界杯出线的见证,沈阳五里河体育场早在几年前已经被炸得灰飞烟灭了。
和五里河相比,上海足球是幸运的,江湾体育场代表着上海足球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而虹口足球场则见证了上海足球的第二个金色年代。虽然这么多年里,上海的城市建设一直处于不断地翻新之中,但这两座体育场仍然顽强地活了下来,没有加入“消失的地平线”的行列。
虽从情感上说,在很多申花球迷心目中,虹口对于他们就像老特拉福德对于曼联球迷。但从本质上说,二者区别很大。有幸去过老特拉福德的球迷应该知道,这座依然带着部分红砖外墙的著名球场,它就是曼联专用,它的座椅就是曼联球衣的红色,它的门前是曼联传奇巨星巴斯比爵士的雕像。
英超大多数豪门都是如此,当年坐地铁去看阿森纳比赛,海布里那一站的地铁站名就叫“阿森纳”。而当年的海布里球场主席台对面的看台上,可以看到一门巨大的火炮的图案,谁都知道,兵工厂就是阿森纳的象征。
但是虹口却无法专门为申花而生,你若有幸在没有比赛的时间去虹口足球场,会误以为自己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商业中心,足球比赛时供VIP进出的主席台大堂,经常会变成季节打折商品的专场,围着体育场转一圈,你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风味美食,从韩国料理到日本拉面再到中国火锅。而在英超看来最不可思议的事情是,以蓝色为自己主色调的上海申花,却在一个座椅全红的主场里进行比赛,当然,你也可以说,我太理想化了,对于一支球队主场细节的要求太苛刻了。
1997年冬天的那个傍晚,就在申花终结了大连55场不败神话的那个夜晚,只因为赛后采访多呆了一会,我有幸看到,巨大的推土机在赛后第一时间就开进虹口体育场,老的虹口体育场就是从那晚开始拆除,没有人想到要去把草皮收集一下,或者把主席台中央很有特色的“上海市虹口体育场”几个大字收拾起来。一年多之后,在1999年年初,申花重新回到虹口,第一次来上海打客场的甲A对手,在走进球场的一瞬有点眩晕,这是中国第一个没有跑道的专业足球场,中国的顶级足球联赛第一次在距离观众如此近的场地上展开。
我不知道新虹口的诞生,和蓝魔等新生代球迷团体的诞生之间,是不是有一种必然的联系?1999年新虹口诞生之时,最年长的“80后”刚满19岁,就在申花回到新虹口后不久,虹口足球场两个球门后的看台景观开始和国际接轨,10年过去了,当工体的球迷仍然习惯于在靠近中线的看台上扎堆的时候,申花的球迷却早习惯了和欧洲接轨,南北两个球门后的蓝魔和蓝宝,成为了虹口每个比赛日雷打不动的“风暴眼”。
从上海飞到曼彻斯特,10来个小时足矣,但从虹口到老特拉福德,却还有相当遥远的一段路要走。遗憾的是,新虹口建成之后,申花唯一一次联赛夺冠,捧杯地点是在深圳。唯一一次国际比赛夺冠,捧杯地点是在济南。2008赛季最后一轮没在虹口打,让申花至今耿耿于怀,他们认定,那一战若在虹口,冠军必会属于申花,如此说来,虹口和申花,都欠对方一个巅峰时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