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晖变了,成熟了。”他的父母、朋友,以及观察他多年的媒体都这么说。
改变,首先是成绩上的。从2005年夺得中国公开赛冠军到2010年重返决赛,这5年之内,丁俊晖的成绩曲线图勾勒出了一个大大的“V”字。中国公开赛冠军、英锦赛冠军、北爱尔兰杯冠军,两年之内的三个冠军头衔,让他赢得了“神奇小子”的美誉。但在“5年之内成为世界冠军”、“新的斯诺克天王”这样的预言和恭维面前,丁俊晖的脚步蹒跚起来。
中国公开赛这一项比赛就很具有代表性:2005年,冠军;2006年,四强;2007年,第一轮;2008年,第二轮;2009年,第一轮;2010年,亚军。大约在1年前的这个时候,丁俊晖耗时4个多小时,从黄昏鏖战至深夜,最终还是3比5不敌队友肖国栋,职业生涯陷入了谷底。“丁俊晖模式”带来的讨论、“读书无用论”导致的非议,以及整整40个月的世界大赛冠军荒,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当肩上扛着整个地球,这个小孩便不能快乐。5年之前,18岁的丁俊晖在夺冠之后背起了自己的父亲,以这种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但他并未因此而成熟。言辞不够慎重、爱赌气、不善于与外人沟通,在大赛成绩长时间没有起色的情况下,他将自己逼进了一个阴暗的角落。出现在公众面前的丁俊晖,带着敌意,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
幸运的是,丁俊晖最终走了出来。他离开球房,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去旅游;他前往深圳,求助于启蒙教练伍文忠。“他从8岁进入台球圈,社会上的东西他能懂多少?人与人之间的东西他又能懂多少?成名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小孩子,真的不懂,需要有人慢慢扶着,他才能成长。”在北京某家酒店的大堂,伍文忠放下茶杯,用手指敲着自己的脑袋与心脏,“关键是这两个地方不一样了。从去年的上海大师赛开始,丁俊晖身上起了明显的变化,你以前什么时候看到过他边笑边打球?”
变化是由内至外的,丁俊晖的衣着装扮新潮起来,还蓄起了胡须。在赛后接受采访,记者们惊奇地发现,丁俊晖原来并不是一个刻薄寡言的人,句子在他的嘴里也能生动起来。他学会了自嘲:“可能我的下一场状态更糟”;他学会了调侃:“对手打得就像一个强盗。”他还学会了开玩笑:“什么时候去英国?我就是不告诉你。”他仍然反感不懂斯诺克的记者问一些业余的问题,但已经友善与温和了许多。而在以前,他只会说:“不知道”、“我没有目标”、“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对手是谁”。
人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丁俊晖,在以往,他只不过将自己幽默与时尚的才能刻意隐藏了起来。“过去几年,我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打球的技巧上,把打球和生活分开,这就是我学到的东西。”刚度过23岁生日的丁俊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