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敏
申花正在“去上海化”。
这个命题恐怕会让申花的球迷愤怒,但我只是顺其自然得出一个结果,这个过程并不是我臆造出来,而是这家俱乐部自己在这两三年里弄出来的。诚然,从这家俱乐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建立开始,就逐渐被认为是“中国足坛的好莱坞”,但是因为俱乐部党支部的存在,还不至于豁边到哪儿去;如今,一两个拿着非中国护照的高层掌控全局,终究有点不适合我们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正在全面迈向小康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好局面。
前几天我看到《中国新闻周刊》上一些关于“上海人3.0”的组稿,对于上海这座城市,其中一部分是这么定义的——“在当代中国人当中,上海人尊重规则、尊重契约、关注个人生活品质等特点,都使他们看上去更接近现代社会和商业文明的规范,也在更大程度上背离了中国的传统人际关系和性格特征。”
联想到我的工作,我作为记者的条线,差距不是一点点。最近的两三年来,这家俱乐部总是冒出“欠薪”的传闻,一而再,再而三,那么多的纠纷难道都是因为“仇富”而发生的?君不见当年拖着伤腿来康桥讨薪的布兰科?君不见那位去年“莫名其妙”又来到俱乐部“任职”的吉梅内斯?此外,君可见那言之凿凿的“引进重量级内援”?
杜威转会是最近最火的事情,那份合同到底是谁改的,在沪杭两地的网友看来,已经上升到“关系到一座城市的诚信问题”。其实上海的球迷不用那么激动,申花的高层虽然说着上海话,但是并不见得有上海户口,一篇来自媒体人士的撰文更是指出“他不去听李显龙,而去听政府报告,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所以,严格意义上,这并不会伤害到上海的信誉度。
就拿杜威的事情举例:杜威说“他终于承认那份合同(98万元薪水)存在了”,既然有契约,那么就要尊守;如果说“杜威打假球”,那么就要拿出证据;要下放国足队长到预备队,就要拿出实力或者品德不济的根据。
有球迷概括得到位:“申花怀疑杜威打假球,可为什么是贾秀全被警方请去喝茶了呢?”上海是中国最讲法制的地方之一,这个些问题摆到台面上肯定是说得清楚的,如果叫嚣得响却没有行动,那么这本身就要受到怀疑。
所以,我说的“去上海化”并不是说他们把上海籍球员都卖掉了这个状况,而是他们的作为有点配不上上海这座城市的契约精神和诚信本质。反正,我以后就写“申花队”,而不是“上海申花”,就这么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