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肖复兴:国奥就是黄鼠狼下的崽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12月11日10:28  体坛周报

  此次东亚运动会上,国奥队竟然0比3的大比分输给了业余的韩国K2联赛选拔队,而在此前香港队已经4比1狂胜韩国K2队。人们以为国奥队胜韩国没有悬念,却没有想到国奥队输得如此悲惨,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其实,说大跌眼镜,也不应该,国家队已经是扶不起的阿斗,怎么可以要求国奥队替他们的老大哥撑起面子?只是人们没想到,国奥队连人家业余队都打不过,即使在江湖上走,总有些有辱山门。本来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要U23球员参赛的,我们这支国奥队如此的表现,还会给人以希望吗?球迷恨铁不成钢,骂中国足球是黄鼠狼下崽一窝不如一窝,能怨球迷吗?

  尽管国奥队主教练一再解释队员经验、伤病、失误呀等等老一套的托辞,但也实在不能归罪于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也是勉为其难,国奥队的水平滑落至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脚上的泡,长期自己走出来的结果。

  有这样一个数字,也许最能说明问题:1990年至1995年期间,中国足球青少年球员约有65万人;十年后,2005年,青少年球员只剩下了5万人;2007年,竟缩减为3万人,也就是说一年少了职业或半职业在册1万踢球的青少年。

  再看这样的一个数字,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初成立国家专业队的时代,那时就随之伴随有青少年业余体校,逐渐形成配套的全国青少年足球比赛:有12岁以下的“萌芽杯”、14岁以下的“幼苗杯”、16岁以下的“希望杯”。由此在全国各地青少年体校最高峰时曾经达到四千多所。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的弟弟便是北京先农坛业余体校的学生,教练是老国家队的李沫男。

  这样两个数字,让我们有些触目惊心,因为明摆着的现实是,如今这些业体校哪儿去了?这样形成规模和规律的青少年比赛哪儿去了?为什么踢球的青少年在近20年来竟然萎缩了20多倍?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只剩下区区不到3万的在册青少年球员,是谁在釜底抽薪,将中国足球弄到了如此地步,让中国足球的地基如此薄弱得摇摇欲坠?在这样贫瘠的土壤上面,还企望有什么好收获吗?我们就是这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挖坑让自己跳。

  我国的足球职业联赛是自1994年开始的,也就是说,青少年球员的萎缩是伴随着中国足球联赛同步进行的。指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可以看出,是职业联赛扼杀了青少年足球,那么,这一点责任,负责组织职业联赛的中国足协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果我们进一步责问,为什么中国的职业联赛没有推进青少年的进步和发展,相反却用自己的手在残害着自己的青少年足球呢?一年接着一年一步步把青少年足球推向了今日的悬崖上,以致连一支韩国的业余队都踢不过?难道中国足协的前后三任领导者不知道“足球必须从娃娃抓起”,是邓小平早在1979年的指示吗?为什么他们敢于把邓小平这一指示当成耳旁风,整整30年来置之一旁而不顾?

  记得中国足球兵败香港队那次惨烈的“5·19”之后,我采访当时的国家队教练高丰文,他告诉我要回辽宁办足球学校,从娃娃抓起,但是,如今高丰文的足球学校在哪儿?孤掌难鸣,独木不成林,为什么中国足球会出现这样多悲剧和悲剧式的人物?

  明眼人都会看到,是急功近利,是商业利益,遮挡了我们的双眼,中国足协在此方面负有致命的责任。因为谁都知道在把中国足球完全推向市场的同时,业体校式青少年球员的培养,是需要花钱的,即使花了钱,淘汰率是高的,被淘汰下的球员安置也是需要钱的。谁都想有粉搽在脸上,哪里如职业联赛那样可以有即得兑现和由此繁殖膨胀的利益?越来越缺少了后备梯队式的青少年球员的支撑,我们的职业联赛便越来越畸形,以致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今国奥队东亚运动会上悲惨的出局,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摔个跟头捡个明白?在中国,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放在市场里一了百了,资本的运作也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方。有人由此认为,必须回到计划经济的专业队体制,统统由国家包下来,走举国办体育的老路,才可以把青少年足球重新抓起来,才能够救中国足球。回头路真的就能走得通吗?国家砸下钱去,就一定可以挽救青少年足球吗?对于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体制,和中国足球太上皇中国足协的体制,都到了需要反思的时候了。如果这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和由此败坏的中国足球大环境,不能得到根本的改革,仅仅靠钱靠老路,是解决不了中国足球业已沉疴百结的问题的。(肖复兴)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国足征战亚洲杯预选赛专题 

更多关于 国奥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