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方都市报:他们都不想冲超?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11月28日11:44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他们都不想冲超?
当初投资人搞南京有有队的初衷只是为了从政府手中拿到一块地皮,结果在努力几年没有成功后,投资人已经不想玩了,有有球迷的中超之梦看来很难等到成真的时刻。
冲超,只是球迷的一厢情愿,很多中甲俱乐部并不这么想。
冲超,只是球迷的一厢情愿,很多中甲俱乐部并不这么想。
延边球迷用颇具民族特色的演出方式为延边队加油助威。
延边球迷用颇具民族特色的演出方式为延边队加油助威。

  2008年中甲下半赛季,当时排名联赛第三的安徽九方队公开对外宣称,球队接下来会“放弃冲超”。一支有望升入顶级联赛的队伍突然自我放弃,这放眼世界足坛恐怕并不多见。不过,安徽队的不思进取并未在中甲圈子里引起多大反响,“不想冲超”在中国足球次级联赛中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抱有“混迹中甲”心态的球队可谓比比皆是。

  以安徽队为例,九方俱乐部在放弃冲超的声明中,多次提到了俱乐部在经济上的困难。比如说没有良好的比赛、训练场地,没有完善的球队梯队建设,更重要的是俱乐部的经济实力没有达到征战中超的能力。曾有一位老牌中甲球队老总表示,俱乐部一年投入六七百万就足以保证球队在中甲中生存,而在中超中打拼,哪怕是为保级而战,一年最少也要投入1500万到2000万左右。目前,中甲球队的后台大多是民营企业,他们不可能像一些有国企撑腰的中超球队那样一掷千金,所以即使球队有冲超的实力,也只能无奈栖身中甲。俱乐部经济实力平平冲不起超最典型的代表是一支曾在顶级联赛有过辉煌历史后来降入次级联赛的南方球队。这支球队从2003年开始,年年被视为冲超热门,但每个赛季在冲超的关键时刻该队都会莫名其妙地掉链子。后来一家财大气粗的国企接手了这支球队,短短两年内该队就成功冲超。

  从目前中甲各队的构成来看,大多数球队走的都是本土球员加二流外援的模式。一旦球队冲超成功,为了能在中超立足,俱乐部必然会加大投入来购买有实力的内外援,这势必将淘汰此前帮助球队冲超的一部分球员。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这些球员往往会在球队冲超形势不错的时候开始消极怠工。有一支江浙一带的中甲球队,俱乐部经济实力雄厚,但该队自职业联赛元年降级之后,足足在次级联赛中混了14年日子。这并非他们没有冲超的实力,而是该队的一些本土球员不想冲超,这在圈内也成了人尽皆知的秘密。直到上赛季,该队请来了一位带弱队很有一套的教练,这名教练带来了八九名嫡系球员,该队阵容进行了大换血后,仅仅一年就成功冲超。

  近几年的中甲还有这样一支让人看不懂的球队,如果该队真刀真枪地去打,任何中甲强队恐怕都要怵其三分,然而这支球队往往在联赛上半程极其强势,主场更是见谁灭谁。捞到了足够的分数后,到了联赛下半程,该队就突然疲软,一遇到有冲超希望或是有降级危险的球队基本上都会充当“送分童子”。对于这种现象,一位圈内人一语道破玄机,“只要不想冲超,拿第3和保级的意义是一样的。经过上半赛程的厮杀,谁想真正冲超、谁想保级的形势已一目了然。这些需要冲超和保级的球队为了达到目的,一些场次势必会进行暗箱操作,而有些球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与冲超、保级的球队进行交易从中获利。”

  那些有实力冲超但甘于混迹中甲的球队,大致可分为上述三类。有的是俱乐部经济实力平平冲不起超,也有的是球员为了保住饭碗不想冲超,还有一种情况是俱乐部为了从“交易”中获利而不冲超。无论哪一种类型的中甲“老牌中游球队”,都是畸形的中国足球体制下的必然产物。

  青岛海利丰

  往自己球门踢的悲剧

  一位长期跟踪采访青岛海利丰的记者,在被问及这支球队时摇摇头,“老板不给钱,年年欠教练队员工资奖金,永不冲超,球队只好靠灰色收入支撑。”

  1998年青岛海利丰挂牌,成为一支乙级俱乐部,这支俱乐部在连续四年冲甲失败后,老板杜允琪使出当时十分流行的“买壳上市”绝招,2001年将广东宏远买到青岛,终于在2002年打上了当时的甲B。从甲B的新军,到2004、2005年成为中甲的前六名,青岛海利丰利用本地的足球资源,一度成为中甲的实力派球队。

  一位青岛足球圈人士说:“老板发现球队还有点实力,他就不想冲超了。为啥,能靠联赛赚钱,冲超的队、保级的队碰到海利丰都得给钱,不然就往死里拼,他们的实力真的能够在关键时候拦别人一道。”

  是不是因为青岛已经有了中超球队呢?那位足球圈人士称:“关系不大,老板很早就不想给球队投钱了,所有工资奖金都拖欠,所有支出都靠灰色收入,要不就是收球队的钱,要不就是赌球。反正就这么混着,死也死不了。”那他们有没有通过商业经营获得收入呢?该人士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球队不是曾经冠名叫海信吗?那个冠名一个子都拿不到,是因为老板有地没钱,与海信合作开发房地产,于是白给一个冠名,一分钱收不到。”

  那么杜允琪搞球队是为了什么?难道就让这样的球队天天打假球混日子吗?该人士说:“好处多了,最重要是从青岛市政府那批了一块地建足球基地。”在2008年《青岛海利丰足球训练基地工程招标公告》上写着:

  工程名称:青岛海利丰足球训练基地工程

  工程地点:青岛市崂山区徐家麦岛村北浮山南坡(香港东路63号)

  工程规模:60945.2平方米

  预计造价(万元):6000

  一支连钱都发不出的球队,竟然花6000万元建造足球基地,这是老板没钱,不肯投入吗?一名青岛队教练怒气冲冲地说:“我们老板不是没钱,他开发的房地产一直都在青岛卖得很好,甚至有人说他通过足球这个平台获得了数以亿计的收益,但不知为什么我们的工资、奖金几乎总是无法正常发放。”

  于是这支球队内乱不断,甚至从2001年开始就有球员告他们拖欠工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06年8月,青岛以左文清为首的教练组集体提出辞职,队员罢训、罢赛,原来是因为俱乐部去年拖欠教练组跟队员的奖金没有结清。这件事虽然最终被总经理王守业平息下去,青岛队的窘况也大白天下。

  翻开新闻,人们会发现这支球队永远和负面新闻同行,2007年10月22日,中甲最后一轮,青岛打完江苏舜天的客场后,队员张翼飞在南京某酒吧内惨遭挑断手筋脚筋的酷刑,据传此案与赌球有关。而今年9月3日,青岛主场对四川,最后阶段青岛球员竟然往自己球门吊射,这也成了近年最轰动的疑似假球事件。

  最后该足球圈人士无奈地说:“每场比赛免费让球迷看,进场也就几百人,年年不死不活的,存在就是为了赌球,你说他们有什么存在价值?”

  南京有有

  为一块地付出的代价

  这是一个连工作人员都没有的俱乐部,这是一支已经死亡却还活着的球队。从2003年江苏德比时的全场爆满到今时今日这步田地,这个俱乐部的死亡显得分外蹊跷。这就是南京有有。

  2002年年底,南京有有队的前身是辽青队,他们在被江苏斯威特集团购买后扎根南京,成为一支南京球队。一位南京记者这样回忆:“第一年球队加上买壳的钱大约花了不到3000万元,花100万元请来王洪礼,都很具轰动效应。这是俱乐部支出最多的一年,大投入让球队获得了很多关注,当时西祠胡同的有有讨论版门庭若市。那年甲B江苏德比,五台山体育场两万座位爆满。”一个字头的诞生曾经让人以为江苏第一支顶级球队会是有有。

  “可是后来球队状况一年不如一年,一开始有一个副总还有新闻官会和媒体联系,到了2006年这些人就逐渐消失了。从老总、副总甚至工作人员都离开了俱乐部,原因是他们的投资人斯威特集团财务出现了问题。”据该记者回忆,南京有有迅速滑落。那一年的新闻是这样说的:“(南京有有)其东家南京斯威特集团再度告急,其所持上海科技1701万股法人股将于下周一拍卖,大股东地位岌岌可危。”

  那么为什么斯威特当初要搞球队?“为了地,他们搞这个球队一直希望政府给他们拨一块沧波门附近的地皮,努力了几年没有成功,而俱乐部还是赔钱货,投资人就不想搞了。”

  那么和中超占有市场有关吗?记者说:“应该有关系,在南京,江苏舜天是很受省政府重视的,有了一支领头羊,有有自然不受待见。2006年南京市体育局局长何大昌发话要好好搞有有,本来以为会有起色,但何局随即调到其他单位去了,有有又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主。”

  据说近几年斯威特集团一分钱都没有给过球队,球队只有靠赌球过日子。“2005年徐云峰来到球队,球队开始赌球,这都是圈内人知道的事。没办法,工资奖金永远不发,不靠这个怎么过日子?”江苏一位知情人士这样说。

  原来江苏舜天和有有共用五台山体育场,2008年江苏舜天冲超成功,搬到了奥体中心,即使如此也没让南京有有的球市有任何起色,对于这支年年保级的球队,球迷人气早就散了,每场比赛多则几百,少则几十人入场。

  “现在球队甚至不希望记者去采访,省得打假球被媒体说三道四。去年有传言球队要卖去湖南,结果没有下文,谁都不知道怎么办,反正降级就意味着解散,今年是倒数第三,明年谁知道能不能保级。”记者最后说。从他的话语中可以感到一份彻底的心死。球队还没死,可人的心死了。

  生存样本1

  足球只是幌子

  通过对青岛和南京这两支典型中甲球队的采访,记者发现,并非所有球队都因为中超挤占市场而没有生存空间。对于青岛来说,因为失去了市政府的重视,甚至连中超的青岛中能都不死不活的;但像南京有有、北京燕捷圣、上海浦东这样的球队本身就没有一个资金雄厚的老板,当地政府又没有政策支持,自然就处在自生自灭的状况。还有如青岛海利丰、南京有有都希望从政府获得土地或者其他优惠政策,这体现了部分俱乐部的老板搞足球的真实想法。

  延边

  职业联赛里的专业队

  以朝鲜族球员为主的延边队是中国足坛的一朵奇葩,在甲A时代,延边队曾红极一时,不过自降入次级联赛以来,延边队就再也没能翻身。尽管延边队时常还被外界视为升级热门,但每年他们最终排名总是位列中下游。

  “中国足球职业化已经十几个年头了,可延边队更像是职业化联赛中的一支专业球队,长期以来延边完全没有企业赞助足球,延边队就是延边体育局所属的一支运动队,球队的一切开销基本靠体育局投入,大概一年500万左右。”一名延边队跟队记者表示,阻碍延边足球发展的主要症结在于没有企业支持,“由于缺钱,球队经常拖欠球员工资奖金,也买不起好的外援,而有实力的本土球员又会被其他球队挖走,所以延边队总是会在联赛中下游徘徊,上不去也下不来。”

  该记者还透露,2007年长春队夺得中超冠军,曾极大地刺激了延边州政府。“作为吉林省的两支职业球队,延边队一直是吉林足球的老大哥,现在小弟不仅先上去了,还拿了顶级联赛冠军,而大哥却还在次级联赛沉沦。那年延边州特意为此事召开了政府会议,政府领导特别指示,无论如何三年之内,延边队一定冲超,现在已过了两年,延边队一点冲超的迹象都没有,如果没有企业的扶植,延边队冲超只会是一句空话。”

  生存样本2

  不是不想冲,而是没钱冲

  与上面两支不想冲超的球队不同,自甲A时代就混迹中国职业联赛并一度掀起长白旋风的延边队,自降级之日起,便无时无刻不想着杀回顶级联赛。对于颇有足球传统的延边地区来说,足球已经融入当地人的血液。可是,美梦年年做年年破,没有钱,想玩好职业足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采写:本报记者 唐元鹏 魏必凡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2009中甲联赛第26轮专题 

更多关于 中甲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