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严益唯】
《体坛周报》
“申花是我的信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现场看申花比赛,都能听到球迷在这样唱。旋律和歌词都极富感染力。
申花今年的成绩,很多数据表明,并不是差得见不得人,比如主场成绩,进球数都名列前茅。但从老板到球迷,从教练到球员,似乎没人能发自内心地说,这样的成绩对于申花已经很不错了。
不满意的原因,可以找出很多。但是,如果仔细与十多年前的申花相比,现在的申花,缺失的不是好球员、好老板、好教练和好球迷,而是信仰。
这不是一个复杂的道德问题,实际上信仰应该是最单纯的心理活动。希拉里在演讲中说,她参加这场竞赛(总统竞选),是因为她对公众服务保持着单纯的信仰。“我在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把握机会,享受祝福。”
看看这些与申花有关的人们,祝福对于他们来说,如今已经是一种奢望。早些年与球队出去,航班上经常看到要签名的乘客。现在飞机上乘客遇到球队,最多好奇地问一句,比赛谁赢了?比赛即使赢得再漂亮,也很少听到有人真诚夸奖教练。那些铁杆球迷也很惨,听一位蓝魔的老会员讲,以前在公司,偶尔请假去看申花比赛,是可以理直气壮说出口的,如今去看球,只能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
投资人每年扔进去的是钱,换回来是怀疑和指责。十年前,申花成绩不是很好,一家专业报刊登了一幅虹口现场球迷打出的标语:郁知非下课!媒体也破天荒地把矛头对准了郁知非。有一次球队在重庆机场返回上海,记得是在登机前,大家聊起那个标语,郁知非很郁闷地问记者:他们怎么想得出?喊老板下课?这在国外简直就是笑话!
那时的申花,就算被打1比9,也没有人会怀疑球员有问题。佩特科维奇六连败,也没有人喊下课。
不可否认,职业联赛发展至今,正遭瓶颈期,联赛公信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申花很难独善其身。但是如果以此为借口,放弃曾有的信仰,个体的利益都凌驾于“申花”之上,那么再多的投入、再好的教练和球员、再有热情的球迷,也无法让申花成为受人尊敬的名字。
要重塑我们的信仰,或许可以从增加一点点信任开始,比如:相信投资人能做好、相信教练有办法、尊重球员的付出、珍惜自己身上的申花战袍、重视每个批评的声音。这不是一团和气,而是申花之所以成为豪门,必要的环境,也是我们对“申花”二字必要的尊重。只有这样,在2010年结束时,我们才有机会在更细微、更个体的层面去总结一个相对真实的申花,否则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或许只是失真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