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天
编辑约写一篇千字文,说说1993年之前的上海足球,看能不能给今天的上海足球带来了点启示。这是个难题。因为时间久远,记忆已破损成碎片,难以修复。
之所以选择1993年之前,我揣测,那年是个分水岭。之前,是专业足球;之后,是职业足球。
专业足球能给职业足球带来启示吗?说不准,试试吧。
之前,我写足球评论,用的专栏名,叫作《球事杂议》。顾名思义,那是杂议球事的,而非杂议人事的。
那时候,也有是非,但多半是有关球事,而非人事的。
说到球事的是非,便想起了秦国荣。秦是上海队的中场核心,组织者,就如现在巴塞罗那队的哈维,是起穿针引线作用的。有关秦的是非,是因为辽宁有个王军,是辽宁队的中场核心。那时候,究竟是选择秦国荣还是选择王军作为国家队的中场核心,是有过一番争论的。那时候,主帅高丰文有点举棋不定,一段时间用秦,一段时间用王。
秦聪明,王硬朗。秦的风格,颇似原巴西队的苏格拉底,踢球时,腰板挺得笔直,头抬得很高,为的是观察。秦踢球,跑动不多,但总能把球传到要害之处,给人四两拨千斤的感觉。王的风格,有点邓加的味道,跑动积极,拚抢凶猛,尤其擅长拦截后的反击。
两种个性,各有长短,但都非常鲜明。当时,所谓中国足球的南派北派,在秦王两人身上体现得很分明。类似的是非争议,还表现在前锋的选择上。那时候,上海队的前锋李中华、唐全顺,都属小巧型的,速度快,技术好,脑子活,但个头不大,力量不足。他们也都曾入选过国家队。但是,时间不长,打主力的时间更短。
重用谁,其实无所谓对错,就看主帅的喜好。高丰文追求简单,偏重硬朗,所以,秦国荣、李中华、唐全顺就失去了主力的位置。倘若,主帅是王后军,结果就不一样了。不过,这一点也不妨碍上海球迷对秦国荣、李中华、唐全顺的喜欢。原因在于,他们踢球的风格符合上海人的口味,一如现在上海人对周立波的推崇,而将郭德纲、小沈阳排在之后的之后那样。
同样的是非,也出在主帅的身上。那时候,上海队的主帅王后军,也颇得上海球迷喜欢的。他说话,不紧不慢;他做事,不急不躁;气质儒雅。所以,1993年底,来了一个与王后军个性差异很大的徐根宝,上海球迷是不欢迎的,上海球员更是反对的。申花俱乐部建立之初,有七位主力球员退出,颇能说明问题。
之后的事情,年轻人都知道了。要概括的话,越到后来,越没有球事,而只有人事;越来越没风格,而只有胜负了。现在的申花踢球,我有些年头不看了,还有上海的风格吗?还有上海的味道吗?没看,不了解,不作评论。
球不看,报纸还是看的。现在有关足球的报道,也一样,少见球事,多见人事;少见风格,多见胜负。在我看来,“两少两多”就弄丢了市场。先是弄丢足球市场,后是弄丢了报纸市场。
一损俱损。
有启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