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已经敛集了163枚奥运金牌,但它的全国运动会从来不是诞生偶像的地方。世界冠军都数不过来,你让观众从国内运动会里寻找出新偶像,太小瞧中国人的口味了。
找偶像 别来全运会
文/李岩
从“一运会”到“十一运会”,全运会的味道在变,参加全运会的运动员,身上散发的偶像气息也在悄然改变。
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的全运会,初期精神是“国内练兵,一致对外”,与如今不啻摆上台面的利益纠葛相比,还保存着比较鲜明的进步性和清廉性。
被打上时代烙印的陈镜开、穆祥雄、容国团、庄则栋,于是成了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上的F4。
在“一运会”揭幕的3年前,陈镜开于中苏举重友谊赛上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了美国运动员温奇保持的56公斤级的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西方社会对此发出了强烈质疑:在这个东方体育弱国,陈镜开的纪录一定不是举出来,而是用笔写出来的。
于是,次年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成了陈镜开为自己和祖国正名的绝佳机会。最后一举前,他的成绩比主要竞争对手——前苏联运动员哈里苏少了7.5公斤。作为东道主的前苏联人认为冠军非自己莫属,已经提前把国旗挂到了第一名的旗杆上。被逼到绝境的陈镜开要了140公斤,然后“用6亿人的力量举了起来。”
胜利的喜讯传回国内,百姓奔走相告。陈镜开随后在全国各地巡回汇报表演,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场面颇似父老乡亲迎接打了胜仗的解放军。这也许可以用来为彼时的体育冠军定位:在没有偶像和粉丝的年代,陈镜开们终究不是F4,而被归为“战斗英雄”一类。
传奇延续到第一届全运会,陈镜开挺举148公斤,第6次打破世界纪录。
中国成立初期,领袖及民众的潜意识里一直弥漫着赶超的心态。金牌面前,中国人更关心数量而非质量。最显性的反映便是从1984年开始,这个国家突然热衷于以天文数字般的预算,换购自己在奥运金牌榜上的座次。夺金指标被不断追加,与此同时,偶像并没有成比例出现。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建华、李宁和中国女排。
1983年的全运赛场上,李宁是除东道主选手朱建华之外最受追捧的运动员,他在那届全运会上为一年后的奥运会热身,轻取2金4银。1984年的洛杉矶,李宁拿下3金2银1铜,风头一时无两。
但1988年兵败汉城,李宁的几个动作失误让整个国家都难以容忍,他收到过附赠刀片和绳索的邮件,压力绝非今日的人们可以想见。成王败寇的巨大落差,便从1984年的奥运会起,开始了与中国体育人的鬼魅缠绕,至今不散。
如刘翔所说,无论你是奥运冠军还是世锦赛冠军,全运会都是“最初的梦想”。他指的是自己的2001年,刘翔从广州全运会起步,然后2004年雅典登顶,并直接造成2005年南京奥体中心的疯狂。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个运动员能让全运会的田径赛场达到如此热度。
当刘翔在济南完成自己的全运三冠霸业,民众们的关注点也早已远离这枚金牌。大家的兴趣集中在:谁是在热身场上亲密拥抱刘翔的“断背男”?跑过终点后刘翔又会被冬日那如何雷倒?他的比赛短裤可以拍卖出多少万?
如果你看过50年前的全运会,那么可能无法理解当前的全民愚乐和世风日下。但这恰恰体现出刘翔已经开始承载更多的偶像意义。偶像是市场产物,它的意义在于被消费,而不是为国争光捐躯。刘翔不像姚明,居然是从体制内走出,便更殊为不易。
比较悲哀的一点是,即便从163枚奥运金牌中寻找,中国真正的体育偶像,又总共有几个?
以中国的人口基数、运动员基数、官员基数、媒体基数,随便办个国家级综合运动会都要比泛美运动会或者欧洲运动会(可惜没有)更磅礴恢宏。规模日益膨胀,奖金水涨船高。但正如偶像不是金牌,金牌也不对等于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