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体坛周报:“交流”中了谁的意?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10月23日10:53  体坛周报

  ■特约评论员丹宁

  在全运赛场,有这样一些身份特殊的运动员,他们的身份和他们的籍贯并不一致,计算他们所获金牌的归属也让记者们颇费一番心思。这就是全运会上的“雇佣军”。

  这几届全运会上,“雇佣军”越来越多,大家也越来越见怪不怪。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雇佣军”,“雇佣军”的出现到底能不能促进各省体育的平衡发展,会不会造成竞技体育发展的“马太效应”?富者越来越强,而经济落后地区的体育更加孱弱?

  当然,所谓“雇佣军”只是江湖上的通称而已,官方称谓应该是协议、交流运动员。出台这个政策的官方解释是:为了加强资源整合,利用经济发达地区的训练条件优势,培养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运动人才。这个动机无可厚非、无可指责,事实上竞技体育发展到这个份上,很大程度上是在拼经济实力了。

  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热衷于交流,但是协议交流的另一方呢?一块金牌协议成了0.5块,不是白白地损失了吗?当然不会,全运会的成绩是各地体育局最为看重的政绩指标,肯定不会为了几个铜板就把金牌拱手让给别人,必须是双赢才可能进行合作。

  对于西部省份的运动队而言,和东道主“协议”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尤其是拳击、摔跤、散打等打分记点类项目,与其到时候在跟东道主选手对抗而遭遇不公平待遇,倒不如通过协议的方式,取得一个“主场”的名分,届时在赛程和现场裁判、观众等多个环节都会得到支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本届全运会跳水女子团体的比赛中,山东观众在看台打出“四川山东是一家,同心协力金牌拿”的标语,只因为四川队中有两名从山东交流过去的运动员。顺理成章,四川最终拿下了女子团体的金牌,东道主山东自然也分得一杯羹,何乐而不为?

  我们不妨看看今年山东代表团的金牌榜构成,截止21日比赛结束山东代表团的名下一共有40.5枚金牌,其中奥运会带入的10枚货真价实,23.5为本团竞赛获得,但两次/协议而获得的金牌就达7枚之多。

  相比之下,山东在全运会奖牌榜上的主要竞争对手就要吃亏得多——刚刚在金牌榜上被山东超越的江苏队则仅有解放军队的肖钦(鞍马)、赵婷婷(羽毛球混双)“交流”来的1.5枚金牌;广东队则更少,两次/协议的金牌仅有1块。当然,此一时彼一时,交流的主要受益者肯定是东道主,因为国家体育总局在制定全运会的总竞赛规程时对东道主的照顾显而易见,甚至可以说为其量身定做——

  八运会上,上海代表团协议交流运动员达101人,为获得金牌榜第一奠定了重要基础;九运会上,广东协议、交流来的运动员获得的金牌占到了代表团金牌总数的1/5;十运会上,江苏和全国70%的省市进行了运动员交流合作,最终的收获是:解放军双计分运动员获得6金,协议计分运动员获得3金,交流运动员获得11金,这是东道主能够在金牌榜上跃居第一的关键,也夸大了东道主的传统意义上的优势,甚至出现了“天时地利人和”不如“好政策”的现象。

  十运会上,争议最大的就是全运会双计分制、协议计分和人才交流现象,协议计分甚至被媒体列为“2005年中国体育十大争议事件”的第三位,甚至有人认为假球、假赛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个制度。

  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显示山东代表团究竟有多少协议、交流运动员,但在山东代表团最终夺得金牌第一的过程(这个似乎已无悬念)中,他们肯定会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争议也注定无法回避。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第十一届全运会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