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钱江晚报:《运动员进行曲》该不该变?

  十一运会开幕式耗资多少秘而不宣,但极尽声光电等高科技之能事,演员辛苦表演,观众欢欣鼓舞,的确是一场“后奥运时代的盛宴”。

  但有个问题让在场观看的两位记者产生了小小的分歧——运动员出场时,那首熟悉的主题曲该不该换?

  “我一听到这段音乐,就下意识地想去做广播操。”《羊城晚报》记者林本剑这样评价,“换。必须得换。所有的软硬件都快与奥运会接轨了,唯独这首曲子还是几十年不变,曲子很雄浑,运动员进场却都嘻嘻哈哈的,你不觉得奇怪吗?”

  我不完全同意林本剑,“如果说整台开幕式都很现代,那唯一还能让人找回以前的全运会记忆的,就是这首《运动员进行曲》,它是全运会的特征,更深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换谁也不能换它。”

  有点记性的人都知道,这首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运动员进行曲》大概是中国除了国歌外使用率最高的一首曲子,小学运动会用它,单位开会也用它,甚至表彰劳模也用它,到处适用。我承认,每次听到这首曲子的确有随时准备排队的条件反射。

  北京奥运会上,开幕式运动员入场用了代表不同大洲不同文化的特色乐曲;颁奖仪式更是用改编的《茉莉花》,效果不错,使用了40多年的“第一流行乐”地位终于动摇。但我依然认为,全运会换不得。

  我的理由是:当年各个代表团雄赳赳气昂昂入场,看台上几万观众雷鸣般鼓掌,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在这样雄壮的乐曲声中,领袖挥手,万众欢腾,那是何等的凝聚力。看一场开幕式,等于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等于一次心灵的洗礼。而现在呢?全运会早已不是单纯的体育赛事,观众来看比赛也不再是奔着提高精气神,受爱国教育来的,时代变迁,全运会的历史功能已经悄悄地更替。

  “那好了,全运会更该是场全民派对,或者叫体育嘉年华才对啊。”面对同行的眼光,我自己都觉得困惑,“如果没有这么熟悉的主题曲,你还觉得它像全运会吗?”

  本报特派记者 伊志刚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第十一届全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全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