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不仅仅是一次全国体育运动盛会,其意义远甚于此,这是公认的事实。很大意义上,全运会的主办地区,主办权的获得,也是这个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和当地社区幸福指数的一种体现。
因此翻看全运会的主办历史,前九届一直在中国大陆三个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主办:前四届全运会都集中在首都北京,第五届全运会,改革开放不久,移师上海,六运会到了广东,七运会曾经有过四川主办的动议,后来还是北京,八运再赴上海,九运又是广东。直到整整第十届,全运会的火炬才离开京沪粤三地,来到了江苏。十一运山东,十二运辽宁。倘若以京广线作为一条纵轴,全运会的历史轨迹,始终是在京广线以东的地区。江苏山东,都是九十年代之后迅速发展的沿海经济区域,延续着京沪粤社会全面发展的脉络。十二运在2013年落户历史悠久的经济基地辽宁,算是迈出了一个历史性的脚步。此后的全运会将在哪里?
在举国体制的体育政策下,全运会传统还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改革开放以来,全运会的性质、形式和作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为一个最顶级的全国性体育盛会,对主办地区的社会影响力仍然是毋庸置疑的。能举办全运会的地区,肯定是拥有相当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也往往是这些地区更愿意借助全运会这样一个平台,以体育为线索,提升整个地区社会生活发展水平。对这样一个体育盛会主办权的申请和争夺,不仅在中国各地区如此,国际上也有相似情况的存在。
根据最新的综合性社会研究显示,像足球世界杯和奥运会这样的最高档次体育盛会,为什么总能吸引大批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不仅仅因为这样全球关注的体育盛会,能给当地的社会发展带来全方面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一点,是“顶级体育赛事的主办,是一个地区社会自豪感的表达,是一个地区幸福指数的直接反射”(理查德·拉雅德著《幸福:新科学研究》2008版)。
北京2008是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窗口,全运会也是一种窗口。为什么不同地区都想主办全运会?因为这是一种社会幸福指数的反映。
幸福指数,又是一个难以明确界定的社会学概念。根据过去50年的社会研究,社会的富裕程度发展到一定水平,当生存温饱不再是主要挑战时,人的幸福指数不再会跟物质财富增加速度同步,于是多方位的社会生活诉求会增加。我们看待全运会,总容易陷入传统或者苛刻的视野,认为全运会已经过时。然而放在一些发展中的地区,全运会正是当地所需要的一种社会发展触媒。
因此2017年全运会应该向西,走向发展中的中西部。这也是时代为全运会赋予的新使命。
(颜强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