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运会提前进行的决赛里,东道主山东仅在花样滑冰和跆拳道项目上摘取了1.5块金牌,加上去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折算过来的10金,暂排金牌榜第七位,而他们的其他强项,比如男足、乒乓球,还有曾经的强项体操等,则一无所获。对于把目标定为金牌总数第一的山东代表团来说,这可不是个好兆头。
山东是体育强省,近几届全运会均名列前茅,去年北京奥运会山东运动员夺金亦创新高,综合评价,肯定是国内前几名的水平。不过,山东在历届全运会上的最好排名,只是金牌总数第三,而论在国际大赛上对国家的贡献,也从来没有排在最前面。去年奥运会的成绩同比创了最高纪录,但与贡献更大的省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山东如果提出十一运“力争三甲”甚至“保三争二”这样的目标,尽管同样有难度,可毕竟比较靠谱。现在,绝对实力显然不是全国老大的山东把目标定在了“第一”上,其挑战自我的莫大勇气值得钦佩,同时,困难和风险也变得非常之突出。
山东之所以敢于提出“第一”的目标,除了自身处在国内一流体育大省之列,理论上存在着赢得第一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有着上届全运会东道主江苏这个“参照物”。4年前江苏举办十运会,当时论竞技实力江苏能排全国前几位,地位与如今的山东不相上下,然而,江苏充分利用了东道主的天时地利人和,超水准发挥,令人吃惊地一举坐上了金牌总数第一的宝座。这便把其后举办十一运的山东推到了一个“只能进不能退”的险境:正常情况下,山东拿到金牌总数第三名左右,就是相当不错的战绩了。
可是,既然江苏能以第四五名的实力最终夺了第一,山东为什么就不能做到?这种比较,这种要求,使山东只能也必须把目标定在第一之上。
问题在于,4年前的江苏,十运会开赛前并没有公开喊出要当第一的口号,而是低调之下憋着劲儿朝第一的方向前进。因此,十运会前半程,没人注意到东道主的勃勃野心,等后程江苏一发而不可收之时,赛前称霸呼声比江苏更高的粤、沪、辽诸强,再想追赶,已经来不及了。
4年后的山东,处境则大相径庭。虽然山东不曾大张旗鼓地说自己要拿第一,但前面有江苏活生生的例子比着,你不说,人家照样如此看你,警惕性从首个提前举行的项目开始便提高到最高级别,山东欲重施江苏故伎的可能性基本丧失,不得不站在明处与站在暗处的劲敌较量。再就是,限于主客观各种因素,有些项目山东并不开展,为了增加参赛的项目和人数,山东不得不采取临时组队的方式出战,很难达到知己知彼、全力以赴的境界。这些,都影响了山东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
更关键的是,实力与目标之间的反差,使山东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少项目的临场发挥出现失常,与预计中的金牌一块又一块地擦肩而过。以乒乓球为例,有能力夺冠的李晓霞,要承担女团、女单、女双和混双四个项目冲冠的重任,意在“广种薄收”,却由于心情紧张和体力不足导致“四大皆空”。而她的主要对手张怡宁,为保证重点,只参加女团、女单的比赛,结果均获金牌。当然,十一运正式开幕后山东还有较多的夺金点,但是,若在心态和状态上不能发生质的变化,要扭转大局又谈何容易。
其实,山东为举办本届全运会付出了可贵的努力,在硬件和软实力建设同步发展、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进步、举国体制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块最大的“金牌”,是比任何一块竞技场上的金牌更有价值的。至于最终山东能在金牌榜上排第几,还是顺其自然为好。那样,山东人会赢得更多的尊重,十一运则会以更佳的口碑载入史册。
(尹波:《济南时报》报业集团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