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孙小白:竞技体育第一位民族英雄陈镜开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9月30日14:51  《最体育》

  在全世界满是怀疑的目光之中,他成就了新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东亚病夫”的耻辱自此开始被逐渐甩掉,一段兄弟齐心、叔侄接力的佳话也由此发端……

  文/公孙小白

  广州,较场西路,老体委宿舍大院,时常可见一位个子不高但精神异常矍铄的老者与其他退休老同志一起在“楚河汉界”杀得个天昏地暗。过罢了棋瘾,老者会提上菜篮到附近的菜市场转悠几圈,为儿孙们挑选可口的蔬菜。

  静谧,安闲,尽享天伦……乍看,他与普通老人没多少区别,但就是这样一位老者,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亲手书写了新中国辉煌体育史的第一个华美篇章。他的名字,叫陈镜开。

  1956年6月7日,上海芦湾区体育馆,中苏两国举办了一场友谊性质的举重比赛。谁也没有想到,被美国人温奇“霸占”两年之久的世界纪录被“意外”打破。更令人意外的是,打破纪录的不是当时的举重强国苏联,而是刚刚从旧中国的硝烟中走出,在很多方面依旧十分落后的中国。

  “凝神、下蹲、吸气、提铃,起立、开腿、迈步,杠铃起来了,裁判的三盏白灯同时亮起。133公斤!成功啦!”这段极富动感、细致入微的描写生动刻画了当时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的场景,早已被历史定格的这一瞬间还包含着深邃的特殊意义——它标志着新中国洗刷了沉积多年的“东亚病夫”的耻辱!

  然而,当代人很难想象的是,这个创举的背后,蕴藏着诸多“特例”。与我们如今习惯的“举国体制”下拔尖运动员的优良外部环境大相径庭,那个时代,每一段辉煌几乎都与“抗争”二字紧密相连。

  陈镜开自不例外。最初,他与身为布店老板一心希望子承父业的父亲抗争,偷偷地到谭文彪开设的健身所打杂,用杂役付出冲抵健身费用从而得以练习心爱的举重。后来,为了与饥饿的肚皮抗争,他说服父亲应征入伍,机缘巧合之下被中南军区体工队的举重教练李启龙慧眼识珠。

  有趣的是,识才爱才的李启龙此后还帮着陈镜开与上级“抗争”了一把。那是1955年3月的全国举重测试赛,8位选手最终胜出,中国第一支举重集训队应运而生。每位入选者都是所在级别的一、二名,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陈镜开——他的挺举成绩只有95公斤,在所在的最轻量级选手中仅排名第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此时已经调入国家集训队任教练的李启龙认定了这块可塑之材,并最终力排众议招入了陈镜开。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源于这种难得的前瞻性和魄力,中国体育第一个突破才得以实现。

  当然,稍微熟悉那段奋斗史的国人不难想象,面对新中国创造的这个世界纪录,西方世界会是怎样的怀疑和不屑。“这个纪录是笔写出来的,而不是举起来的”,如何让冷嘲热讽的“洋毛子”们闭嘴?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一个:少说,多做,用行动粉碎一切质疑。

  机会终于来了!1957年8月,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在莫斯科举行,中国举重队首次登上国际大赛的舞台。最后一举之前,陈镜开的总成绩比主要竞争对手苏联运动员哈里苏少了7.5公斤。如果陈镜开最后一次挺举能举起137.5 公斤,就能打破世界纪录,但拿不到冠军。更要命的是,在之前举起130公斤的重量时,陈镜开腿部已出现抽筋。傲慢的苏联人认为冠军非己莫属,他们甚至提前将苏联国旗挂到了第一名的旗杆上。

  不能说这是一种侮辱,但至少这是一种不尊重。心灵被深深刺痛的陈镜开豁了出去,他要了140公斤这个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重量。“如果我给杠铃压趴下,你们就把我给抱回来。”如此英雄气概,焉能不胜?杠铃举起的那一刻,中国人扬眉吐气之畅快可想而知!有记者问“是什么力量让你举起这么大的重量?”,陈镜开回答:“我是用6亿人民的力量举上去的。”

  自此之后,这位1935年出生于广东东莞石龙镇的先生书写了一段又一段传奇:先后十破世界举重纪录;他是中国首批“运动健将”,荣立过特等功,被选为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受到毛主席六次接见;虽然没赶上参加奥运会,但在1987年国际奥委会授予他奥林匹克银质勋章,这也是中国运动员的第一次……更难能可贵的,得益于他的引领和感召,其弟陈满林、其侄陈伟强都拿了举重冠军,都破了世界纪录。在中国28个举重世界纪录中,陈氏叔侄就创造了16个,东莞石龙“一门三杰”成为流传四海的佳话。

  点击收看更多《最体育》内容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陈镜开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