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也曾有灿曼的春天。20世纪50年代,留学匈牙利归来的那帮小伙子能狂胜亚洲劲旅,在国内掀起了第一波足球热潮。
文/侯佳婧
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体育,百废待兴,足、篮、排三大球运动依靠一定的群众基础,在各项目中占据重要地位。时任国家总理的周恩来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迅速融入到体育运动中来,选择三大球作为中国体育的催化剂,旨在带动全民的体育热情。
“国家开始举办各种比赛,也是从三大球开始的,因为足、篮、排在群众中是喜闻乐见的。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足球比赛,每场足球比赛,国家领导人都会来现场看。”50年代初期入选国家青年足球队的陈成达说。
1954年春天,获得赫尔辛基奥运会男子足球冠军的匈牙利来到了中国,当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匈牙利,选择了一支非主力阵容队伍走访了中国的7座城市,结果以中国队全败告终。比赛中,中国球员传球超不过3次就会被对手断球,而匈牙利队的控球却像杂耍一般让中国球员眼花缭乱。比赛进程和结果震惊了现场看球的邓小平和贺龙,在看到匈牙利快速、凶狠的打法后,国家领导人决定,在国内选拔一支年轻的队伍作为国家青年队,由国家付费,安排他们留学匈牙利两年。陈成达正是其中的一位。
第一批抵达匈牙利的中国球员为15人,带着“与人交流、提高技术、踢出精气神”的任务乘坐火车前往了匈牙利,“从北京出发到莫斯科转站,再奔向匈牙利,总共花了13天。一路上,十几个年轻人聊聊天,唱唱歌,也没觉得路程有多长。”
陈成达和队友们一下火车就得到了匈牙利人的热情款待,他们住在多瑙河畔的一个半岛上,伙食同匈牙利国家队队员相同,“每天吃牛排觉得很新鲜”。住宿是两人一屋,有两个足球场,还有一块田径训练场,而且球场的草坪都是刚铺上去不久。拥有这些条件,在国内无疑是一种幻想,单拿球场来说,“当时在国内踢球,看不见草地,全是沙地。有时踢球时尘土飞扬都看不见球,要是再一起风,就更热闹了。”
匈牙利人尤瑟尼成为了中国队留洋的总教练,这位当时在匈牙利十大名帅中占据一席的教练,以重视整体训练为主。球员们完成好一天安排的训练任务后,尤瑟尼不提倡加练,也不允许队员单独训练。“其实是担心球员自己训练会动作变形,而且加练必然消耗体力,这样会直接影响第二天的训练。尤瑟尼认为他每天的训练强度已经够大。”陈成达说。
此外,尤瑟尼会为中国队安排大量的赛事,一年踢不上几场比赛的中国球员,来到匈牙利后经历着至少一周双赛的锻炼。而且,他们还有机会观看到欧洲联赛。陈成达认为,多赛是中国球员在匈牙利的最大收获。而且有尤瑟尼这样的名帅执教,中国球员认为是种莫大的福气,毕竟“当时在国内,一位真正的足球教练都没有”。
中国队刚来到匈牙利时的水平,足可以用初级来形容,最初匈牙利足协安排联赛丙级球队同中国国家队打比赛,中国队至少输2、3个球。三个月后,中国队同丙级球队踢比赛时,开始有赢球。一年以后,中国队同丙级甚至是乙级联赛球队交手,已经有足够的胜算。“匈牙利人对我们的进步也感到很意外”。
而最让中国队扬名的是在华沙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揭幕战,。这场比赛,时任国家副总理的贺龙也亲临现场观战,中国队在现场10万欧洲球迷的注视下,以2:3惜败波兰。比赛中,中国队率先攻破球门,在打成2比2平局之后,中国队员由于不习惯夜场比赛,在比赛临近结束时丢掉一球。“这是一场让全欧洲都震惊的比赛,东道主波兰想在揭幕战中安稳求胜,于是选择了中国队,但没想到中国队险些让他们的如意算盘落空。”这场旨在检验留洋成果的比赛,虽然以失败结束,但消息传到中国后,还是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家领导人纷纷认为,这场比赛中国队虽败犹荣,打出了中国队的气势。
从匈牙利留学归国后,这批留洋球员成为了全国各足球队借鉴学习的抢手球员。国内也迅速掀起了足球热潮,先农坛只要有足球比赛,能容纳2万人的球场总是爆满,尤其是有这批“海归”球员的比赛,更是万人空巷,有国青队比赛的日子,街上的三轮车要比平时少许多,“全都跑到球场看球去啦。”陈成达回忆,当时队员们从来听不见球迷的骂声,都是在给球队叫好。中国队此时也进入了亚洲强队之列,50年代中期时,中国队同当时的亚洲强队印度比赛,曾经以7比1大胜对手,上海队前往西亚的友谊赛中,也是以全胜战绩凯旋。
“开始有许多媒体来采访我们,不过那时不像现在,球员可以单独接受采访,我们都是全队集体接受采访的。”陈成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