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嫣:昔日重来 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9月29日11:18  东方体育日报

  (文/王嫣 前《新民体育报》记者,后转战《体坛周报》、《东方早报》,现在《新闻晚报》供职)

  编辑约我写江湾的旧回忆,我一怔,身体瞬间如时间停顿般僵直,脑中却是每秒三万六千转地思绪翻滚,就像以前跟着申花队南征北战的赛季里,从酒店床上醒来不止一次地盯着天花板,努力回想自己这是在哪儿,大连?青岛?不对,天津……

  江湾,申花队,这是哪辈子的事儿了?这么说吧,第一次踏进江湾的时候,我还是个延吉中学的高中生;最后一次去那儿看申花训练之后,我已换了三家报社,搬了三次家,人生不知不觉已跨越了很多个阶段。

  1995年的冬天,我是申花队(注意不是上海队喔)的一个粉丝,会在铁丝网外面看训练尖叫,拉着申思祁宏合影的那种。这样一股子热情,决定了我在高考时选择了体育新闻专业,继而决定了我这辈子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而1998年的冬天,大三实习让我有机会站到铁丝网里面,拿着采访本名正言顺地跟球员交谈,我热爱这样的工作,当实习第一周就分派我去跟踪采访拉扎罗尼时,我觉得这工作既刺激又有趣,它成功激发了我身体里的肾上腺素,我欢快而充满干劲。

  对于申花队,我还没有办法做到客观,我就是喜欢这支代表上海城市形象的球队,也对基地旧楼里那些淳朴的球员抱有先入为主的好感。

  10年过去了,我眼看那些英国记者对待穆雷的亲热劲儿,或者西班牙记者为阿隆索的摇旗呐喊,终于放下心结,知道自己大可不必再自我检讨不够职业,一些事情是从一开始就定了性的,比如上海人就是喜欢申花队。

  菜鸟上路,业精于勤。作为一个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我每周探营多则三次少则一次,整个的青葱岁月是在江湾度过的。可以想象,对这样一个地方,我必然怀有一份赤子之心,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其间我也不止一次地反思,对江湾的那些美好回忆是否经过了大脑的粉饰,采访一定也遭到过拒绝,其间一定也有过误会、不愉快,但细节真的想不起来了。只是人为地把江湾那座铁门里的人和物,都划进了一个纯真年代。想着大雨中打着伞看训练,一站两个小时,但铁丝网外面会有几十个球迷陪着;想着谁把球一脚踢飞了,教练要爬到树上去“采”;想着某某人买车了,一群人都围过来看,车主则小心翼翼地洗车擦车的忙碌和快乐……

  2004年12月,我在看了整整10年申花的比赛之后,向我的新领导提出,绝对不再采访中国足球了。请不要把这看作是对中国男足队员的贬低,或者批判嘲讽,虽然当时我确实是感觉到中国足球环境大不如前,不想继续。至于申花,搬到了现代化的康桥,却也丢了那份旧场子旧楼带出来的旧情分,让人不再留恋。

  江湾体育场,始建于1933年,跟这座见证了上海城市变迁的老建筑相比,申花足球队的历史是多么的短暂,我的故事更是那么的渺小,不值一提。但今天却很感谢编辑让我来写上一回,让我好好回忆了两天,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和上海足球的一段历史那么紧密地缠绕在我脑海,互相照亮,都变得阳光起来。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2009中超联赛第25轮专题 

更多关于 申花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