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磊旻
见过无耻的,但没见过这么无耻的,这是大众对假球事件的第一反应。
抛开主旋律和职业道德说句真话,如今很多中国球员不得不打假球。因为考虑到球员现今的收入和工作年限,现在不打假球,估计今后连正常生活都无法维系。所以假球对于他们、我们,早应该习以为常。人都是逼出来的,假球也一样。
我们没有必要斥责这些球员,说他们“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除非你命名你家的柱子叫“历史的耻辱”。因为据圈内可靠消息,很多假球甚至是俱乐部操控的,赢的钱就拿来顶球员的薪水。
在中国足球圈,从不乏精彩的“假球大戏”,在这一方面,中国球员甚至在国际赛场都小有名气,属于老戏骨了,可这次的演技却如此青涩,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个人怀疑要不是临场发挥失常要不就是新人脚生,怯场。
忆当年,北方某中超球队的Z球员打假球,人家那才叫熟练工种。因为中场休息时要和庄家一起遥控比分,但队里把手机都收上去了,怎么办?Z就把手机用塑料袋捆绑严实了,藏在更衣室厕所的抽水马桶,中场休息时趁人不备再捞出来,哪像青岛这些“土贼”,居然大模大样在现场和庄家电话联系,声音大到看台球迷都听见,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最令人发指的是还想在中圈吊自家大门,都以为自己是贝克汉姆啊,脚法都没有,还想吊门,你老老实实带到球门前再一脚踹进去不行吗?
写这篇短评时,我的一位女同事正在隔壁办公室看着这场比赛的视频,嘎嘎直笑:“丢人啊,丢人,连假球都打不进……”身为足球记者,我顿时自卑,胆怯,无地自容。
球踢不过巴西人,算了;架打不过英国人,认了;可现在,连假球这一金字招牌都砸在自己手里,中国足球,真的没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