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董路
“8.16”——“发一路”;“9.58”——“就我发”,两个数字特别的谐音与寓意,让中国人对博尔特在8月16日这一天创造9秒58新的百米世界纪录平添了更为贴切的理解。
又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9秒多钟,短短100米的距离像跨越千山万水、穿越浩瀚时空,当22岁的牙买加人风一样掠过的时候,你甚至会感觉人类从来没有如此强悍。
“不是人!”——这句通常充满愤怒、痛斥、贬损乃至诅咒的俚语,却已经成为世人赞美、讴歌、惊叹、折服博尔特时最自然直白的表达。
一如整整一年前北京奥运会的百米决赛,此番柏林田径世锦赛所渲染的“百米大战”同样沦为“百无聊赖”;跑道上盖伊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跟班儿”,百米成绩9秒71。
事实上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飞人”——欧文斯是,刘易斯也是,但只有当今这个时代的这位叫“博尔特”的飞人制造了最轰动的反响,为什么?盖因博尔特除了闪电般的奔跑之外,还有戏剧化的表演。
比如北京奥运会百米决赛,跑到90米的时候,博尔特便开始张开双臂、环顾左右甚至拍打胸膛;不可思议的是,做完了这一整套“广播体操+眼保健操”之后,对手依然在他身后,终点依然在他身前……
这符合这个时代的娱乐属性,这不是所谓的“戏耍对手”;博尔特所上演的一切,如果一定要归结为某种戏耍,戏耍的也只是所谓“人类的极限”。
专家们不得不在焦头烂额中一遍遍修改着“人类百米极限纪录”的研究报告,不论此前的测算与推论有多么的缜密、科学,他们一直在犯着一个“天大的错误”:以对待“人类”的认识,对待一个“非人类”。
从北京到柏林,博尔特一直是“百米不冲刺”;冲刺是一种“竞赛”,不冲刺是一种“境界”。博尔特用自己的一双大长腿还有一脸丰富的表情,诠释出奔跑的“最高境界”,淋漓尽致。
没人能预测下一次博尔特会跑出9秒几几,但这并不重要,只是一个数字游戏;但人们都相信,博尔特可以跑得更快,比9秒58更快,只要博尔特起跑时再稍微快一点,撞线前再少看对手一眼。
美国人自然不愿称博尔特为“陛下”,一年前博尔特以9秒69的成绩掠过鸟巢终点线时,美国人就成为“博黑”的主力军。
兴奋剂药检报告吗?NO!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会一定要等着看完一份“生猪卫生检测合格报告”之后,再去享用那碗香喷喷的红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