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已经搭好,灯光正在聚焦,音乐声缓缓而起,所有的目光都瞄在一个身影上。一个曾经的身影。
迈克尔·舒马赫,他为什么要回来?
40岁的德国车王玩腻了,退休的生活,哪怕法拉利每年还支付他几百万欧元的代言人经费,总会显得平淡无奇。他怀念着赛道上的轰鸣、汽油燃烧的味道,哪怕是从蒙特卡洛赛道隧道里钻出来,只剩下两个轮胎的经历,他也怀念。
几乎所有人都在为车王的归来鼓掌,包括那些长期怀疑甚至指责他的人。舒马赫并不是一个最受欢迎的人,一直以来,他渴望得到公众和媒体的认可,他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展示他的才华,以至于傲慢自大变成了对他的性格描述。他总是有些僵硬拘谨的公众形象、强硬的言辞和好斗的驾驶风格,都是一种“德国化”的注释。当他离去后,人们开始珍视这些特殊的品质,于是几乎所有人都说,马萨受伤,舒马赫临时插花入替,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
然而舒马赫怎么需要这种机会?他在F1车坛予取予求时,所有的机会都在他手中。如果他需要这种复出的机会,为什么当初他要离去?这并不是舒马赫“最好的复出机会”,或者说舒马赫未必需要什么复出机会,因为现实功利的意义上,他不需要复出。只是他怀念那些曾经被自己放弃过的机会。
几乎所有的巨星,都要经历这样一种阶段,功成名就之后,难以抽身而去。舒马赫之前,比他小3岁的阿姆斯特朗费劲地攀爬在阿尔卑斯山道上。52岁的高尔夫老将巴雷斯特罗斯,刚刚动完脑瘤手术,就急着要复出。再往前找找,你会看到乔丹、“魔术师”、福尔曼、阿里……真正离去是这样的艰难,以至于他们愿意放低身段、甚至承受过往完美形象被自己复出破坏的风险,也要重登赛场。
那股硝烟弥漫的味道是那样诱人,足够让传奇巨星也变回了凡人。
乔丹在1998年的盐湖城投中总决赛最后一个中投时,我才刚刚入这一行,记得当时一道看球的周文渊先生说过一句,“这就是神啊”。那最后5.8秒的中投确实是神迹,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乔丹必然要离去了。第二个三连冠,没有比这更完美的结局,没有比这更完美的艺术历程。3年之后,耐不住寂寞的乔丹在奇才复出,他激起了短期刺激,但很快让所有人意识到,向40岁低头的“飞人”原来也是凡人。一定意义上,乔丹自己走下了神坛,“飞人”传奇添出了一段无趣的续篇,有人说这简直是狗尾续貂,这就像所有成功的商业电影必然要拍摄续篇,哪怕包装成“前传”,《24小时》、《越狱》等都得胡搅蛮缠地不断延续一样。
只是“飞人”,以及“车王”的传奇,并不需要商业激励来产生续篇,他们的复出,跟福尔曼、布坎南迫于经济压力等在拳坛复出不同,他们更是出于对过往放弃过机会的惋惜。他们都是眼高过顶的人物,只是从赛场引退后,“老无所依”的百无聊赖,让他们放弃了虚荣、放弃了过去,重新去寻找体育本身的魅力,那种从孩童时代就令他们着迷,让他们欲罢不能的体育原本之美。
哪怕最终的结局真是“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No Return For Old Men。老人们的归来,只是为了再嗅到赛道上的汽油味、看到阿尔卑斯山道上的石块、感受到篮球场上肌肉相撞的刺激。他们也是凡人,他们永远都不能挣脱体育无边无际的永恒魅力。
(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