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杜旻:上海滩需要德比吗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7月27日15:49  东方体育日报

  文/杜旻

  上海到底需要德比吗?如若不是前阶段徐根宝抛出“上海不需要德比”的论调,大概没有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

  根宝的言论,一度被认为是某种行政指令的暗示,是不是在为申花和东亚将来的合并铺路?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可能还是出于媒体的过度敏感。

  根宝的立论,由他是德比的受害者引出,主要理由有三条:一,德比中出现假球、瞎踢;二,上海没有足够的球员资源,德比就是内耗;三,上海应该在政府支持、参与的基础上集中精力搞好一支球队,与其他省市去竞争。根宝的结论还很同情朱骏这样的民营、私有投资人,认为在现有的中国足球环境下,搞足球对他们难度很大,德比难度更大。

  看上去,根宝说得很实在,也是对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现实反思。但根宝或许忘了,市场化、职业化依然是中国足球改革的方向,政府需要参与,政府需要履行职责,但不能用政府的手过多干预市场的手。德比的诞生、生存、发展,还是应该由市场机制来调节。

  德比的诞生、生存基础是什么?是市场需求。上海有没有这样的市场?看看2002年以来的德比大战就知道了。中国足球整体低迷,上海德比这边风景独好。中远的球迷,中邦的球迷,包括现在东亚的球迷,都在逐渐成型壮大。他们和申花球迷一样,也在享受着足球带给他们的喜怒哀乐、戏剧人生。尤其是德比的碰撞,无论输家赢家,让他们的归属感更强。

  上海的足球传统无需多言。上海是有足球基础的,是有球迷基础的,并符合德比扎根经济大都市的原则。几乎每个有足球传统的欧洲经济城区,都会被赋予德比概念,并成为职业足球市场的招牌菜。像亚洲这样的超大都市密集发展形态,东京、大阪,更是德比的先锋。体育应该是上海的招牌,网球、F1、斯诺克、田径、高尔夫已有先例,怎么能少了足球呢?首届A3联赛在上海的成功举办,得益于上海的冠军德比,是把上海推销到亚洲、跻身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经典案例。

  根宝提及的两点,其一假球问题,其实和德比无关,不能把中国足球伪职业的罪状归结到德比身上。反之,德比是加速足球改革、透明公开、舆论监督的利器,远比现在足球死不死、活不活来得要好。其二资源问题,德比竞争本来就很难用团结来形容,不能让足球的发展停留在省市竞争层面,内耗的反面就是对资源的挖掘、培养和重视。小范、申思、祁宏可以在中远找到自己的价值,远比现在申花一枝独秀却有大批球员无球可踢、甚至砍掉梯队和足校来得合理和幸运。

  上海真的缺足球资源吗?是市场的冷冻、单一、不职业让原本充足、红火的资源泄了气。没有德比市场的繁荣,没有多元出路的营造,没有竞争对抗的激情,足球从娃娃抓起、足球的普及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德比更有反哺市场、培育资源的作用。中国足球的最大问题是职业市场没有建好,而不是否定职业市场的巨大作用,破除垄断、提倡竞争,才是自由市场的真谛。

  德比带来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一种德比文化的缺失。就像中国足球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是我们的职业足球根基太不牢固。因此,上海在需要德比的同时,更呼唤一种德比文化的诞生。上海需要理性、良性、符合自由市场共同利益的德比文化,不是恶性竞争,而是自由流动;不是透支消费,而是理性建设。球迷也要习惯因为对手的存在才使自己变得更强大,感谢对手,才是德比的应有之义。

  前些天,曼城街头竖起一张特维斯为曼联进球后狂野欢呼的海报,只不过海报底色全被铺为蓝色;过几日,又是曼城球迷把拄着拐杖的欧文绘入了曼联的红色海报。海报事小,德比精神事大。上海距离这样具有玩味、却又无伤大雅的德比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2009中超联赛第16轮专题 

更多关于 申花 上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