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疲软
文/徐宏斌
本报足球部副主任。对足球专业技战术有深入了解,并曾师从吴金贵、成耀东、马良行等多位国内外名帅,技战术分析独步体育传媒圈。
青岛队的战术非常简单而务实:通过过顶传球或直传球,坚持打申花身后,发挥进攻线上小快灵球员的威力。这样的战术屡屡奏效,在制造多个威胁球之后最终得分。
上半场被青岛队打了几次身后,申花队在下半场做了针对性的调整。一是中场和后场的阵型连接得更为紧密,并加强中场的逼抢;二是边前卫和中前卫更多参与进攻,而让边后卫减少助攻频率,确保后防线的防守面积,避免在进攻压上时被对手打身手。依靠这样的策略,申花队在下半场大部分时间里很好地限制住了青岛队的优势和特点,对手的箭头人物很难获得打身后机会,而是一次次出现在申花队的后卫线面前。速度优势发挥不出来,逐渐沦为平庸。遗憾的是,青岛队反击打法的暂时“哑火”令申花队放松了警惕,未能将限制对手的有效策略坚持到最后。申花所丢的球,是由于沈龙元压得太上,左边路被对手打成反击,中后卫的补卫最终未能阻止对手的破门。明知对手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却多次给对手“提供”机会,申花在防守方面需要自我总结。
而在进攻方面,申花队在上半场的排兵布阵显得有些混乱,直到下半场才趋于明确。遗憾的是,边路传中球质量欠缺、中路包抄队员动作偏慢,无法将申花的攻势化作进球。毛剑卿在最后时刻的进球值得庆贺,但也反衬了申花缺少进攻手段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