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迪瓦旧译“象牙海岸”,昨天凌晨,在南非世界杯预选赛非洲赛区科特迪瓦主场与马拉维队的比赛前,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的博瓦尼体育场发生严重踩踏事件,到北京时间昨晚23点,共有22名球迷在这次事件中死亡,另有130多人受重伤。科特迪瓦虽然在随后的比赛中5比0大胜,但这个“黑色星期日”已经注定成为世界足球史、非洲足球史和科特迪瓦球迷永远哭泣的一天。
四处散落的鞋子、写有死难者名字的纸条、渗入泥土的乌黑血迹,成为博瓦尼体育场惨案的灰色印记。17岁的阿博巴卡是遇难者之一,他的父母在博瓦尼体育场外哭泣:“离开家的时候,他说要去支持‘大象’,谁会想到竟这样一去不回?”
■如果不是警察乱来 死亡人数不会超过3人
惨案发生在比赛开始前40分钟。当时,博瓦尼体育场外还有数千球迷没有进场。随着开球时间越来越临近,为了能早点进入体育场找到位置,球迷们变得焦躁起来。数千球迷疯狂朝体育场大门涌去。由于进场心切,球迷之间开始相互推搡,场面顿时有些混乱。
面对骚动的球迷,在现场维持秩序的警方变得紧张起来。看着越来越多的球迷拥堵在大门附近,而更多的球迷源源不断地涌来,危机之中的警方做出最坏的决定,他们朝着人群射出催泪瓦斯,想以此控制局面。
然而,催泪瓦斯反而让局面变得更加糟糕。面对刺鼻的烟雾,球迷们很恐慌,受到惊吓的他们疯狂逃命。在球迷的冲击下,体育场东侧的一面墙壁突然坍塌,很多球迷被压在墙体下。墙体坍塌进一步引发恐慌,球迷之间随后又发生踩踏事故。令人发指的是,有部分没有球票的球迷甚至企图趁乱从倒塌的地方混入体育场,这加剧了现场的糟糕局面。
来自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的中学教师吉拉姆厄目击了整个事件的经过:“这起意外骚乱事件本来是完全可控的,如果警察处置得当,死亡人数将不会超过3人。但警察为驱散闹事球迷,却向他们集中的地方发射了数枚催泪瓦斯,警方显然应对这一事件负责。”
■没买票的先进场 都怪检票人员贪小钱
博瓦尼体育场只能容纳4万观众,但比赛开始前1个小时,已经有超过5万名球迷进入了体育场。同时,体育场外还有近万名球迷试图进入体育场,其中就包括数千名手握正规球票的球迷。在已经进场的球迷中,肯定有超过万名的球迷在赛前没有购买到球票,但他们怎么能混进体育场呢?
原来,没有球票的球迷进入体育场的方式很简单。据现场目击者透露,无票球迷只需向现场的检票人员塞点小钱,检票人员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行。工作人员的腐败让博瓦尼体育场内人满为患,同时也为随后的惨案埋下伏笔。同时,博瓦尼体育场的售票系统也十分落后。球迷买到球票后,他们只是获得了进场的资格,但球票上却没有相应的座位号。球迷进场后,都是自己随便找个空位坐下,这也造成了现场的混乱。
■死这么多人 比赛居然照常进行
赛前大面积的伤亡出现之后,科特迪瓦队VS马拉维队的比赛却按计划进行,这不得不说也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按道理,赛前出现如此严重的事故,随后的比赛应该被立即宣布取消,至少不应该在当天再进行比赛。然而,比赛却只推迟了十分钟。比赛开始后,不少受伤球迷在体育场内就地接受治疗,伤势严重者才分别被送往阿比让的特雷什维尔医院和一家军队医院救治。
对此,科特迪瓦官方解释说,没有取消比赛主要是担心引起进一步的恐慌,让局面更加失控,“当时球场内有超过5万观众,如果比赛临时取消的话,看台上说不定有更大的骚乱。”
希尔斯堡并不如烟
□ 李晶
20年过去了,往事并不如烟,依然是如此不堪回首、如此痛彻心间、如此情何以堪……
4月15日,震惊欧洲的“希尔斯堡惨案”20周年;昨天,“博瓦尼惨案”再次袭来。一夜之间,时光仿佛倒流回20年前,同样阳光明媚的下午,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昏天黑地的惨案。
“我永远、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89年4月15日。我甚至希望自己能忘记希尔斯堡这个名字、这个地方,那样的话,我就不会涌起那么多的哀伤回忆。”利物浦传奇人物肯尼·达格利什如此回忆20年前的4月15日,一场夺去96名“红军”球迷性命的惨案。每次路过安菲尔德,杰拉德都会放慢脚步,注视着希尔斯堡纪念碑。惨案发生时,杰拉德才9岁,但他已经明白了“你永远不会独行”的含义。
历史上,非洲发生过太多太多的悲剧。2001年,加纳首都阿克拉发生球迷骚乱,126人毙命;同年,民主刚果布姆巴什球场惨案,49人死亡;2000年,津巴布韦哈拉雷球场惨案导致13人离世;1996年,赞比亚卢萨卡球场惨案导致9死52人伤;1991年,南非奥科尼球场惨案夺去42人的性命……
20年过去了,足球带来快乐,但总也带来黑色的印记。非洲是一片神奇而贫瘠的土地,足球是非洲人的信仰、寄托,甚至是惟一,他们为足球载歌载舞,从中得到原始的冲动和享受。然而,高歌有时又变成挽歌,灾难没有预兆突然降临,天灾和人祸让脆弱的生命瞬间灰飞烟灭。
逝者已矣,愿22名科特迪瓦球迷安息,愿天堂的足球没有混乱,只有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