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值3·15,“保护消费者权益”再度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至于作为中国足球消费者的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日子里,似乎也有权以消费者的身份来声讨、投诉一下中国足球的假、大、空。
所谓的假,就是假冒伪劣。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买到了一件假货,至少还有机会获得双倍赔偿的机会。可是在足球场上,如果球迷们看到了一场以明目张胆方式进行的假球,却无从提起自己的索赔请求。更何况,中国足球的“假”绝不仅仅体现在几场具体的比赛中,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就连整个职业化改革都存在着货不对板的状况。比如在今年初,由周海滨、冯潇霆等人出走所引发的风波,表面上看似相关俱乐部被人钻了空子,但其实质却反映出足协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伪职业化”。
所谓的大,就是自高自大。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服务质量已经成为了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那些以低劣服务态度应付消费者的企业,最后肯定难逃失败的命运。然而在中国足坛,球员们似乎从来没有将球迷当成“上帝”的习惯,不尊重球迷乃至谩骂、殴打球迷的新闻近年来层出不穷。更有甚者,现在具有这种自高自大态度的足坛人士还不仅包括球员,就连那些原本被认为应该具有较高素质的俱乐部管理人员,也会以粗暴态度来对待普通球迷,可见有些问题根本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所谓的空,就是空有其表。我们平时在购物时,往往会看到里三层、外三层的精美包装,打开一开,却发现其中的商品根本就拿不出手。而在中国足坛,从足协到俱乐部,似乎从来就不缺少具有包装性质的豪言壮语。比如当初在将“甲A”改为“中超”时,有人曾拿英超来作为比较对象。又比如在去年的奥运会前,“男足出线、女足四强”的口号也曾被喊得震天响。至于各家俱乐部,更是多次在制定赛季目标或者引进外援时显得豪气十足。可结果呢?大多数情况下,球迷在拆开层层包装之后只会有上当之感。
中国球迷的悲哀在于,虽然成天面对如此低劣的产品,可出于对足球运动的热爱,我们很难像普通消费者那样选择放弃购买,大多数球迷还是选择对此默默忍受,最多也就是在3·15发几句牢骚而已。更可悲的是,几乎可以肯定,这些牢骚在明年、后年的3·15仍然会继续存在。
文/方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