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店门”事件终于在申花的新闻发布会后尘埃落定,虽然亚冠大赛将启,“夜店门”事件无疑会影响到球队的备战,但如果换个视角看待申花最近的“毛剑卿打人”、“夜店门”等一系列事件,我们却可以看到这正是申花脱离传统体制,向着更规范更市场化发展的证明。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申花也多次出现过负面事件,从申思无证驾驶摩托车导致受伤,到某大牌不雅夜生活被警方当场抓获,媒体都未予报道,而是在相关部门的通告下将事件压制了下来,采取了不让受众知晓的处理方式。这用意自然在于“保护”申花。然而情况已在“毛剑卿打人事件”时发生了转变,申花不再受“保护”,相关部门已不再命令媒体压制消息。
这种变化来源于申花自“国有化”向“私有化”的转变。老申花是由企业与当地政府合作创建,在中国职业化初期,搞足球的企业,根本目的就是同政府挂钩,换取相应的优惠政策,因此,俱乐部的权力并非是在所谓挂名管理者掌控下,一言以蔽之:大事小事都要向上级请示。
但随着朱骏入主,申花真正过渡到了“自由俱乐部”,从以往的“向上级请示”转变为市场化的“老板说了算”。当然,自由的代价,就是以往所受的“保护”待遇,如今不复存在。这究竟是利是弊?没有了政府部门的相关“保护”,申花如今确实感受到了不小的难度,但投入自由市场,以纯市场的角度发展,甚至是碰壁、犯错、惹麻烦,也正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因此申花如今的麻烦,事实上正是自身发展的进步证明,比之鲁能等国有企业掌控的俱乐部更规范,更体现迎合市场规律的先进性。 本报记者 汤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