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台球神童”丁俊晖的走红,一种名为“丁俊晖模式”的成才之路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丁俊晖的成功,完全脱离了传统的“业余体校——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模式。家长重金栽培、海外留洋、自力更生,他的成材之路打上了浓重的个人烙印。深圳市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如此肥沃,是否意味着几年后,这里能涌现出“深圳丁俊晖”?
面对这个问题,深圳市体育总会办公室主任王忠信持保留态度。“斯诺克是个相对特殊的项目,其他项目很难复制。现在我们的体育系统缺乏相关的选拔机制,市场化培养人才的路子还没有成熟。事实上,现在的青少年比赛,大多都是以省市为单位组队参赛,几乎没有以个人身份参赛的机会。”王忠信表示,如果解决不好人才成长轨道的问题,那么仅仅依靠市场化的培训很难造就成功的体育明星。
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起步阶段的体育苗子来说,市场化培训给了他们圆梦的第一个“温床”。不说不知道,原来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的深圳籍男子水球选手王洋,他的起步就是在深圳市游泳跳水馆的青少年游泳常训班。深圳市水上运动协会副秘书长段恒涛告诉记者,王洋当时就是在这里学会了游泳,并逐步展现了游泳的天赋。从这里,他走进市体校,走进省队,从而走向国家水球队。而在深圳市网球俱乐部王鹏教练所招收的弟子中,也走出了全国青少年比赛的冠军,个别尖子还被专业队相中,成为了专业的网球选手。事实证明,只要人才输送的管道畅通,市场化培训也不失为培养体育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青少年培训市场有一定的特殊性,那就是这里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经济基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投入大,就有可能产出大;但另一方面,深圳的家长都不愿意孩子吃苦,更不希望孩子走上专业体育的道路。因此,跟内地一些城市足球学校、体操学校、跳水学校兴盛的局面不同,深圳红火的多为娱乐性、锻炼性的项目。多个项目协会的负责人都异口同声地对记者说:深圳不是缺乏体育好苗子,而是到了一定的年龄,面临学业和训练的矛盾,孩子们都会被迫放弃体育锻炼。以网球为例,不少在省市青少年比赛中取得成绩的好苗子,目的都只是为求一个获奖证书。据说,那是在出国留学申请名校时的“敲门砖”。
如何留住好苗子,让好苗子不仅吐芽,更要开花结果?这是深圳体育界需要沉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