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游泳天才菲尔普斯的涉毒丑闻在全世界范围内被连篇累牍地报道了两周之后,依旧未能完全平息。令人欣慰的是,在口诛笔伐的风暴将菲尔普斯的完美形象几乎席卷一空时,终于有人站出来追究这件丑闻背后的黑手。
唯一从丑闻中获得好处的《世界新闻报》被认为是毁掉菲尔普斯形象的罪魁祸首,据称,这家英国知名小报不仅花费巨额资金在全世界安排“线人”寻找线索,甚至不惜挖空心思诱使当事人“出丑”,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阅读率并从中获利。可以说,金钱乃是促使大众偶像菲尔普斯的丑闻“适时曝光”的最大推动力。
但是事实远不仅于此。经过进一步的分析你就会意识到,使得菲尔普斯们的“丑闻”最终沦为别有用心者的赚钱工具,还需要一个最根本的前提——即阅读市场的存在,当大众偶像的“丑闻”成为很大一部分人的阅读需要时,“丑闻”才可以带来利润。这就终于涉及到了今天要阐述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读者需要一桩偶像的“丑闻”?
说到偶像,需要提及另外一个相似概念——英雄。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和价值观模糊的今天,过去人们所崇拜的“英雄”已经逐渐失去了其成长的土壤,英雄的缺失与英雄主义情结的根深蒂固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如下现象的出现:以一夜成名为特征的现代偶像迅速填补人们的心理空白。借助于信息时代的便利条件,草根时代的人们时常陶醉于他们制造偶像的过程,这一过程产生的,有可能是游泳天才菲尔普斯,也有可能是其他体育天才或者是其他领域的世界级名人。
现代偶像的存在在如下两个方面迎合着价值观错位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一方面,通过给新偶像涂上一层完美和崇高的金粉,人们获得了最原始的偶像膜拜的满足;而一旦偶像倒塌,人们便转而获得一种俯视碎片的优越感。在对个人价值普遍定位不准的今天,偶像的作用,只能演化成这样一种歪曲的参照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偶像的处境将始终尴尬如一:他们可以以“神”的面目存在,也可以以“魔”的面目存在,唯独不可以以“人”的面目存在。因为在一个崇尚娱乐和虚拟的时代,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是真实的自己。
菲尔普斯作为草根时代的偶像,他的悲哀大概就在这里。 马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