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期待实现新超越

  中国体育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辉煌战绩,是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以此为标志,中国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时期。

  60年的体育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积累了很多问题。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不协调,相对偏重竞技成绩而忽视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缺乏吸引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制度环境等问题客观存在。如何继续推进改革创新,实现体育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是我们立足新的起点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同大家一起深入探讨良策。

  “在既有模式下,中国体育的发展已经撞到了天花板。即便是举国体制,在目前的格局中,其运行效率也到了顶点。要进一步提高,必须在坚持优势的基础上改革完善。” 谈到北京奥运会之后的中国体育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鲍明晓教授开宗明义。

  模 式

  必须建立一个能吸引和整合所有社会力量的开放型机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辉煌成绩与体育改革的持续探讨一起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谁也不否认现行体育体制在新中国60年的体育发展中铸就的丰功伟绩,但大多数人认为这套模式在2008年已走到了关键节点,中国体育要持续自己的辉煌之路,必须要有所改变。

  “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体育发展模式。我们现行的体育总体模式,包括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基本上是一个依靠政府来推动的模式。”鲍明晓认为,仅仅依靠政府、靠体育系统办体育,缺乏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甚至分属不同政府部门的体育资源也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整合机制,这种相对封闭的体育体制从上世纪50年代延续至今。在近60年发展历程中虽然有一些局部调整,但大的格局没有改变。

  这种模式是与新中国建立之初极低的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程度相适应的。“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快速增加,不但要求有一定水准、方便、足够的健身场所和设施,观赏竞技比赛的需求也很强。满足这些需求,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现实的,而且政府的角色也在转型。很多社会力量看到了这个需求旺盛的巨大市场,想参与进来,但在现行体制下很困难。”鲍明晓说,“政府办体育、系统内办体育,管办不分,控制赛事资源等,对社会其他力量有一个‘挤出效应’。目前这种情况在其他社会领域已经很少见了。”

  “目前这种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制度瓶颈。”一位体育界资深人士认为,“中国体育要想真正走向强大,必须有一个能吸引和整合所有社会力量的开放型机制,国家只投向那些不能市场化、产业化的项目和公益事业,比如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基础设施等,这样才会形成一个体育大发展的良性格局。”

  格 局

  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应该协调发展

  说起目前的体育格局,曾有人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好比一块场地三台戏,你唱你的我唱我的,互不相干。这“三台戏”指的是我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更多关于 中国体育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