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卡
登录、点击、购买、确认、成交!申花金牌,在网上贱卖1500块。
拍卖金牌,先例很多,动机很多。为生活所迫,如艾冬梅;为慈善公益,如邹凯熊倪;为一时冲动,如里瑟——据说这哥们因为朋友的一句戏言,将欧冠金牌以两万港元卖给了香港球迷;为非法所得,运动员家中失窃,金牌往往成为窃贼的意外之喜——当然也有不识货的,比如有偷儿从江嘉良家中顺手牵羊拿了几块金牌,却丢进了垃圾桶。
申花的金牌,没进垃圾桶,卖了1500块。用买主,一位申花铁杆球迷的话来说,“不想让它流落在外。”——说这话的时候,我猜他很有几分“抢救文物”的成就感。
因为,这块金牌不是用来义卖,不是用来救急,甚至不是出于它最初的主人之手,而是像地摊货一样,混迹于网店一堆成色平平的“纪念品”之中。
金牌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的制造成本,而在于其中凝结着的心血、努力与荣耀等情感结晶。遥想当年申花夺冠时的哥喇叭长鸣、全城狂欢未眠的盛况,如此珍贵的记忆,1500元的价格,又怎堪与之匹配?
细究起来,卖家若非足协专属制造商,则金牌不外两个主要来路:申花当时冠军队中的球员或工作人员,或负责物品管理的足协相关人员(根据该网店的货物构成分析,其中相当部分为足协的富余物品)。无论真相如何,都让人心寒。因为,前者意味着职业自尊与职业荣誉感的消失,后者则意味着基本职业道德的被弃。
拍卖金牌,不仅是个人行为,它所折射出的,是整个行业职业荣誉感的极度贬值。同样,1500元的“跳水价”,也未必真是一个不合理的价格。决定价格的是供求关系,这个价格所反映的,是球迷群体对足球的热情和对足球的记忆,同样正在经历急剧淡漠和严重贬值。
1500元的申花金牌,有偶然性,毕竟,“淘宝”总有点运气;但是,这个价格更有必然性,国足的堕落,中超的折腾,无不消磨着球迷最可宝贵的热情。
所谓文物,是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活动的遗物、遗迹。某种意义而言,申花这块1500元的金牌,正提醒着我们,我们的足球那些已经遗失,或正在遗失的美好。
“即使丢掉,也不会卖掉!”新任上海U16主帅的范志毅的话依然个性十足。只希望,有幸拥有这块金牌的其他人,和还记得这块金牌的所有人,别丢掉这段记忆,都能时时想起它和它所代表的激情燃烧的年代,共同努力,相互信任,寻回久违的热情与荣耀。
别让这块金牌成为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