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丹宁述评
地球人都知道,奥运会后,体育赛事市场多少有点疲软,田径的赛季更是早早就已经结束;但翻开各家报纸的体育版,刘翔出现的频率并不亚于以前。只不过现在有关刘翔的新闻,都是那个大名鼎鼎的脚后跟。
刘翔去美国看医生了,刘翔回国了;刘翔从上海出发了,刘翔到休斯敦了,刘翔动手术了,刘翔出院了,刘翔的复诊了……我们甚至可以预测,在新闻硬通货缺乏的日子里,翔妈妈的语录都可能成为未来媒体的主要内容。
曾有一位体育新闻圈的前辈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写明星总是没错的,可如果每天都是明星鸡毛蒜皮的事情,那就成了明星的脚后跟,哪怕你再敬业或者再八卦。关心刘翔没错,但生活毕竟不是真人秀,刘翔也不是金凯利,没必要把他生活的点滴都放到显微镜下看。
难以想象,漫长的恢复过程中,记者的生花妙笔将如何描述刘翔每一个细微的进步?如果这是刘翔的个人博客倒能接受,但是新闻报道就有点过头了。然而,记者有选择余地吗?因为中国田径没有能够等量齐观的明星,甚至没有一个称得上一流的运动员,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田径的悲哀。
119工程搞了多年,这一次游泳、赛艇、皮划艇和帆板全面取得了突破,唯有运动之王田径颗粒无收。就像中国足协豪赌国家队以至于牺牲联赛、牺牲青少年梯队建设一样,田管中心似乎在刘翔身上倾注了过多的心血,结果刘翔之后百花凋零。这当然不是刘翔和孙海平的错,而是决策者怎么就会坐视这个场面出现。刘翔推赛当然是很大的遗憾,但就算刘翔奥运夺冠,就能一俊遮百丑?
克兰顿医生动完手术后表示,这真是个既EASY又SMALL的手术。早知道如此,又何必在国内折腾3个月以至于小腿肌肉都已经萎缩了呢?可见刘翔的手术与否不完全是技术问题,而是因为没有人敢负责。
可以理解田管中心,刘翔这个独苗当然不能承受任何风险,如果我们像乒乓球队那样同时拥有王皓、马琳、王励勤、马龙,又何必因为某个运动员治伤的方案牵动这么多人的关注呢?
对于刘翔,我们当然会有最美好的期待,但也必须面对现实。如今的罗伯勒斯正是如日中天,从后向前赶谈何容易。我们需要刘翔,更需要更多的田径项目。刘翔不应该成为中国田径的遮羞布。没有刘翔,我们就不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