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政府足球
由地方政府部门牵头,以各种优惠条件,招揽或国企或民企的投资者进入足球产业、对本地职业足球俱乐部进行投入的一种操作方式。政府给出的优惠条件通常为:出钱(税惠)、出地,给其企业主要经营项目以扶持政策等。而凭借这些条件被引来的资本大鳄们,在俱乐部身上的付出,可以数倍地从政府那里攫取回来。
政府足球在中国职业联赛初期就已存在,而最近几年随着国字号成绩跌落,本就不完善的中国足球产业市场越来越萎缩,投资者很难在其中实现盈利的困窘,政府足球几成目前中超各俱乐部生存的最核心支撑。
政府足球不同于此前备受争议的国企足球,国企足球是指由大型国企掌控经营俱乐部,而政府足球则不止局限在国企层面,很多民企也因投资足球,受到政府的政策性照顾。国企足球之所以经常被人提起遭人诟病,是因为财大气粗的他们一度为了在短期内达到提升球队成绩的目的,大肆“烧钱”,抬高球员工资和转会费,不仅搞坏了市场,也使中国足球的门槛急升,让中小企业失去了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近期足球产业经营已趋于合理,国企在足球市场的投资和管理已经走向理性,但目前能够留在中超的私营老板们,无不是能在胡润或福布斯财富榜上留名的大人物。富如宋卫平、徐明、朱骏,也不得不在中超节俭度日,这一方面是对中国足球这个产业市场化属性的嘲讽,另一方面给针对政府足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思考,提供了空间。
关于政府足球的冷思考
2000年中国足协发了一个考察团到欧洲,其性质大概和旅游团差不多。回国时少了一个人:沈阳海狮队总经理章健。章先生没有逃跑,三天后他回来了。他嫌团里的时间不够,因此单独拜访了刚刚认识的几位足球圈朋友。多出的这三天考察不打紧,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足球俱乐部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依赖政府的支持。没有政府足球,简直死路一条。
在赴欧洲列国考察之前,很多老总和章健一样,原以为“政府足球”是中国的独有特色。一踏上欧罗巴,章健才如醍醐灌顶:“国外与国内的足球俱乐部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我发现,国外俱乐部与政府也是紧密联系。像法国、意大利的足球俱乐部,其主场比赛的体育场馆也都是属于政府的,政府让其无偿使用。”这个细节不是来说明俱乐部老总的好学的,有关阿尔卑球场尤文图斯和都灵市政府等纠纷,国内报道不知提了多少回。而要得出国外也有政府足球的结论,还需要老总们多付出两张机票的代价。
政府和足球密切相关,放在佛朗哥时代,皇马主席和这位西班牙独裁者的密切关系,不知让巴萨和皇马的矛盾加深了多少重;1934年意大利举办世界杯,裁判们也深受意大利政府的影响,为东道主大开方便之门。彼政府足球不是我们的政府足球,章健当年说的没有政府的足球简直死路一条,算是中国足球的一句大实话。
…………中国的政府足球论起历史源远流长,肯定比1994年开始的职业联赛久远。这一点1991年的郁知非最清楚,那一年广东顺德神州热水器厂以20万人民币将上海队冠名权买走,当时任三灵厂党支部书记兼总经理的郁知非被领导叫去谈话,“你看看,同样是做热水器的,人家有这种意识,你就没有?”第二年,郁知非心照不宣,以20万元的价格将球队冠名权购回。
在中超联赛,中国的政府足球不是占十之一二,而是接近全部。不承认这样的现实,就根本不要谈如何改革足球。在政府和足球的结合中,一般是以政府“指定”某企业作为足球投资者的方式完成的,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国企,有一部分是当地的王牌民企———对这部分企业来说,如果领导没有指定,足球在职业联赛初期的热度,也很容易让他们主动揽下球队为政府“足球产业方针”解围。刚刚退出的武汉俱乐部,直接隶属于武汉某开发区。没有这样的背景,搞足球基本上没戏。在十几年间消失的俱乐部:安馨园、陕西国力等等,在和政府足球代表队的较量中尸骨无存。当年广州将足球依然抛到市场内,当时引起一片叫好声,但这样的后果却是广州足球数年无缘顶级联赛,直到广州市政府拉来了广药集团。
…………政府足球是必然存在的,存在的理由根本无需深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我们认可这一事实,并不证明它的“存在即合理”。在政府和足球以各种方式叠加的过程中,产生的弊端可谓破绽百出。第一,政府可以为球队制订赛季目标。1995年四川全兴队举全省之力保级成功。次年,当时主管体育的副省长徐世群严厉批评了全兴把1995目标设立为保级的保守做法,省政府下的新任务指标是保8争6。这个指标的理由不是四川队有多少国脚,外援的累计身价多少,而是“作为一亿多人的大省,有一流球市,一流球迷,而四川足球名列第10,极不相称”。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不甘人后,上海市一些领导提出:“上海的足球运动水平,要与上海这个世界大都市相婉美,必须是第一流。领导常对我们说,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球队。什么是一流呢?那就是第一名,申花队应该在全国排名第一。”其次,地方领导可能直接干涉球队技战术和人员安排。
新浪体育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