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给奥运冠军抹黑!”一个个类似的新闻标题,把最近遭遇“醉酒门”的25岁奥运会乒乓球冠军王皓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国家乒乓球队已表示,会严肃教育,但不会对王皓作开除处理。之所以没有挥大棒重罚,或许是保护这位年轻的奥运冠军。
冠军也是普通人
酒后内急,不顾及社会公德欲随地解决,导致与前来劝阻的保安发生冲突。这样的事情听着绝不新鲜,但发生在奥运冠军王皓身上,就变得非同小可。因为人们习惯于对奥运冠军这样的公众人物有更高的要求。
事后,王皓追悔莫及,低落的情绪导致他在上周日的乒超联赛中一场未胜。日前,王皓已经向对方道歉并补偿2000元,并承认受到了教训:“以后再发生类似事情,要学会很好地处理。”
运动员长期处于封闭集训的状态,文化学习与社会实践都比较少,难免造成遇事不冷静的情况。今年又诞生了一批年轻的奥运冠军,而且有近五成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80后”和“90后”。王皓“醉酒门”事件发生,更应该引以为戒,让年轻的冠军们学会自律。
制度约束更迫切
国家乒乓球队在2006年7月颁布了一项禁酒令:“在2008年奥运会前整个备战期间,国家队队员严禁喝酒和开车,包括其回到各省市俱乐部参加全国比赛,否则将被开除。”这一铁腕政策在国手参加国家队训练期间颇有威慑作用。如今,禁酒令刚过,王皓为什么一到俱乐部就管不住了呢?
显然,乒超联赛制度的缺陷,给了这些队员空子可钻。《乒超联赛运动员行为规范》中要求“运动员遵守超级联赛的生活纪律,严禁无节制的、不道德的、低情绪的或其他的类似不良表现”,只有抽象的规章,却没有具体的处罚参照。
制度能约束人,也能培养人。记者曾在上海乒乓球队训练馆看到队里的规章制度,包括熄灯的时间、请假制度,以及不能抽烟喝酒、不能消极训练等,否则就处以相应的罚款。公告栏里,还贴着小队员因训练不认真而写的检讨书。正如上海队主教练王家麟所说:“管理上对他们严厉,其实是为他们好,运动员不但要打好球还要做好人,以后他们就会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