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侨报》:北京残奥会唤醒社会文明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9月18日17:4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18日电 美国《侨报》9月18日发表宗鹰撰写的文章说,老一代中国人习惯称残障者为“残废”,尤其常见于农村和普通市民阶层,虽无恶意却很不好听。现在,“残废”一词已经淡出,称呼更加文明得体。中国这个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的文明之国,正在借残奥会而开新风焕华章,迈开大步追赶现代文明。

  文章摘录如下:

  北京以一场主题为“礼赞生命”的晚会,为本届残奥会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在全球数十亿观众欣赏“无与伦比”的奥运开幕式几周后,中国再次以热情的姿态和完美的表现感动全世界,也兑现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承诺。国际残奥委主席克雷文赞其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残奥会”,想必绝不是吹捧。

  世界各地的媒体第一时间都对北京残奥闭幕式给予了报道和评论,盛赞再度如潮涌起。残奥会在北京达到新的高度。此时此际,怎能不引起更多更深的思索?

  残奥会开幕前几天,笔者从电视和报纸上看到,北京从运动设施、道路、交通、住房、饮食以至洗浴等诸方面,为残障者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短短29个小时就将奥运村改造成为无障碍的残奥村。北京30万残障者走出家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联欢,体现出社会各界对人权的高度重视和对残疾人的关怀。

  残障者无论先天性的还是后天性的,无论因公因工还是个人不幸致残,都面临生存和交往方面的人权保障问题,比常人更甚。在中国,笔者自幼接触一些残障人。1949以前,他们虽获得一些同情,更多是遭受歧视,流离失所、命贱如蚁者甚多。1949年后,随着国家富强起来,残障者逐渐获得安置和援助。上世纪50年代初,笔者正值中学,参观过广州荣誉军人学校。学员都是解放军和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伤残人员,学校教他们学会各种本领自强自立。现如今,大多数残障者的生活都有了基本保障,前不久政府还宣布将全国8000多万残疾人全部纳入特别社会保障体系。笔者相信,今天中国倾全力接待各国残障运动员,必将推动今后国内保障残障人人权保障事业登上一个新台阶。

  20多年前笔者来美,感受很深的一点是,无论公共汽车、人行道路还是各种公共场地,都有照顾残障者的特别设施,公众也都养成对残障人照顾和礼让的风气,大小公共汽车都有轮椅升降设备,旅客让残障者先上车成为习惯。这在当时与国内形成很大反差。可喜的是,笔者最近几年回国,在北京街头也能随处见到为残障者预备的设施,以及为他们让座的场面。

  另一突出感受是,老一代中国人习惯称残障者为“残废”,尤其常见于农村和普通市民阶层,虽无恶意却很不好听。现在,“残废”一词已经淡出,称呼更加文明得体。中国这个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的文明之国,正在借残奥会而开新风焕华章,迈开大步追赶现代文明。

  本届残奥会不仅让各国残障运动员感受到北京人的热情,更受到中国精神的鼓舞。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残奥和梦一起飞》说,“残奥会主火炬点燃了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法新社说,“北京到处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怀”。尼加拉瓜《新日报》评论,“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身穿白衣、翩翩起舞的聋人姑娘,她们的优美舞姿和展现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打动了在场所有运动员和观众的心”。这些发自内心的精彩评论,所传达出的是中国残疾人自强不息的超越精神,感染了全世界,理应得到与奥运会同样的掌声。

  值得一提的是,泳坛“无臂英雄”何军权的获奖感言“体育让我有机会去证明,残疾人不是残废人”,代表了新一代中国残疾人身残志不残,努力超越缺憾、融入社会、共享成果的愿望和精神。这对健全人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两个奥运会,两类运动员,同样精彩而又各有精彩。残奥会名为Paralympics ,即与奥运会平等的盛会。而残奥之异于奥运,就在于它唤起那些人生失去公平的残障者,鼓起自立的勇气,发挥自强的意志,张开梦想的翅膀,追逐欢乐的人生。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2008年北京残奥会专题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